蚌埠女子学院后街喝茶,学院后街品茶时光
傍晚五点半,下课铃声刚响过,蚌埠女子学院后街就渐渐热闹起来。我总爱在这个时间溜达过来,不是为着填饱肚子,而是惦记着那几家藏在巷子深处的茶馆。你说奇怪不奇怪,这条不过百米的小街,竟藏着五六家风格各异的茶铺子。
最常去的是那家叫“清韵”的老店。老板娘是个五十来岁的阿姨,总系着靛蓝围裙,见到熟客就弯起眼角笑。“还是老样子?”她一边问着,手里已经利索地取出那只青瓷盖碗。木茶盘被摩挲得温润,上面深深浅浅的纹路,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茶香里的年轻时光
有意思的是,来这里的不止我们这些学生。隔壁桌坐着叁个穿着校服的高中生,脑袋凑在一起分享一壶蜜桃乌龙。斜对角那位西装大哥,正对着笔记本电脑敲打键盘,手边那杯太平猴魁已经泡了叁遍。老板娘说,他每周叁都会来,雷打不动。
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我连白茶和绿茶都分不清。现在倒也能品出些门道了——比如这杯霍山黄芽,初入口清清淡淡的,回过味来却带着甘甜,像极了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些平凡日子。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梧桐叶子从嫩绿变成深绿,再慢慢染上秋色。
茶馆里最热闹要数周末下午。常常能碰到学姐们在这里讨论小组作业,纸页哗啦作响间,偶尔夹杂着压低的笑声。有时也会遇见独自看书的姑娘,阳光透过窗格在她书页上投下斑驳光影。这些画面拼凑在一起,就成了我对学院后街品茶时光最温暖的记忆。
老板娘偶尔闲下来,会跟我们讲讲茶叶的故事。她说这条街二十年前就有茶馆了,那时候还是她婆婆在经营。“现在的茶具好看多了,”她擦拭着新到的玻璃茶壶,“但泡茶的法子还是老一套。”说话时,壶里的水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茶香。
某个雨天的傍晚,我在这遇见了毕业后回校探访的学姐。她说工作后最想念的,就是能在下午没课的时候,来后街慢悠悠喝杯茶的日子。“那时候觉得稀松平常,”她搅动着杯里的桂花龙井,“现在才明白,能安心喝茶的时光多么难得。”
天色渐暗,茶馆陆陆续续亮起暖黄的灯。我收起书本,杯里的茶已经凉了,但那份熨帖的感觉还留在唇齿间。推门离开时,风铃叮当作响,老板娘在身后叮嘱:“考试周别熬太晚。”这样的蚌埠女子学院后街喝茶日常,简单却珍贵,就像这杯茶,初品不觉特别,回味时才发现早已渗进生活的肌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