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相近学生约叁小时百人
这几天朋友圈里总刷到“潮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这个话题,我一开始还纳闷这是要组织什么大型活动。后来问了在那边教书的朋友才弄明白,原来是指潮州周边几个学校的学生,差不多百来人,自发约着每周抽叁小时一起写作业、聊聊天。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相近学生约叁小时百人”这个说法时,我还以为是什么暗号呢。现在学生们的点子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不像我们当年下课就各回各家。这种松散又规律的小聚会,倒成了他们放松的新方式。
叁小时能做什么
你可能觉得叁小时挺短的,吃顿饭看场电影就过去了。但他们这百来个学生聚在一起的叁小时,内容还真丰富。前半小时大家随便聊聊最近遇到的趣事,有人吐槽专业课太难,有人分享兼职时遇到的奇葩顾客,气氛很快就热络起来了。
剩下时间有人埋头写作业,遇到难题就拍拍旁边同学问两句;也有人围成一圈讨论社团活动策划,说到激动处直接拿出电脑改方案。没有固定流程,但每个人都自然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这种自由又专注的状态,在寝室里还真不容易做到。
有个大二的学妹告诉我,她最喜欢的是中间休息那二十分钟。大家分享各自带的零食,潮州本地同学还会教外地同学泡工夫茶。她说在这叁小时里认识的跨专业朋友,比整个学期在课堂上认识的都多。
为什么是百人规模
我好奇问过组织者,为什么不定个具体人数,非要写“约100叁小时”这样模糊的说法。负责协调的同学笑着说,人太少了没氛围,太多了又乱。百人左右刚好,每次来的人可能不太一样,但总能保持热闹又不拥挤的状态。
这种松散的组织方式反而让活动持续了下来。不像正式社团要签到考勤,想来的时候在群里说一声,带上作业和零食就能参与。有个同学说得很实在:“就当是找个理由出门,总比整天宅在宿舍强。”
现在很多学生都习惯线上交流,但面对面坐着写作业的感觉还是不一样。遇到难题时抬头就能看到其他人在认真奋斗,这种无声的陪伴特别能鼓舞人。难怪这个“潮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能坚持这么久。
有时候他们在公园凉亭,有时候租个社区活动室。最近这次聚会我特意去看了下,确实差不多百来人,分坐在四五张大桌子周围。有人戴着耳机刷题,有人小声讨论,还有个角落的同学在练习下周要用的笔笔罢演示。虽然都在做不同的事,但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奇妙的凝聚力。
临走时有个同学跟我说,这叁小时已经成为她每周最期待的时刻。不仅效率比单独学习高,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归属感。她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定期和同龄人这样相处实在难得。
看着他们收拾书包互相道别,约定下周再见,我突然理解了这个“相近学生约叁小时百人”的意义。这不仅是学习小组,更像是一个移动的社区,在潮州这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展现出年轻人自发生长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