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蚕蚕附近人约的优缺点,九江同城交友的利弊之处
最近和朋友聊天,说起在九江找玩伴的事儿。他划着手机屏幕抱怨:“现在想认识新朋友,不是刷短视频就是玩手游,线下见面反而有点难了。”这话让我想起不少九江年轻人都在用的蚕蚕附近人功能。
点开那个小图标,确实能看见不少同在九江的陌生人。有些人的资料卡写得挺有意思,比如“周末一起爬庐山”“寻找饭搭子”。这种同城交友方式最明显的优点就是方便,不用特意注册新账号,蚕蚕很多人早就装好了。距离显示也实在,叁公里内的人约个茶座半小时就能到。
线上热闹背后的实际体验
不过用久了会发现,这种便利背后藏着些麻烦。有次约在四码头吃烧烤,对方照片看着挺精神,见面却发现是五年前的照片。还有次遇到健身搭档,练了两次就开始推销蛋白粉。这些经历让我琢磨,虚拟距离和现实接触之间,到底隔着多少真实?
现在九江的年轻人压力不小,工作节奏快,交际圈固定。通过蚕蚕附近人扩展社交圈成了不少人的选择。特别是刚来九江工作的朋友,人生地不熟,用这个功能确实能快速打开局面。我认识个95后姑娘,就是通过附近人找到了琵琶亭夜跑的伙伴,现在整个甘棠湖边的跑步路线她都门儿清。
那些需要留个心眼儿的时刻
但要说缺点,安全隐患最让人头疼。去年浔阳区就有过案例,轻信附近人见面结果被偷了钱包。虽然这种事概率不高,但每次答应见面前,我都要把见面地点选在万达广场这类人多的地方。另外就是信息真实性,隔着屏幕很难判断对方说的“上市公司高管”是真是假。
其实吧,这种交友方式就像双刃剑。用得好能丰富生活,用得不好反而添堵。关键是要把握分寸,别第一次聊天就掏心掏肺,也别因为遇到几个不靠谱的就全盘否定。现在我和附近人约见面都坚持“叁次原则”:第一次短时间公共场所碰面,第二次集体活动观察,第叁次才考虑单独相处。
有回在烟水亭附近约棋友,前两次都在茶室下棋,第叁次才互相留了电话。现在这个棋友成了固定牌搭子,每周都要杀两盘。他说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人踏实,既给了彼此考察期,又不会太刻意。
说到底,蚕蚕附近人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把它当成认识新朋友的渠道之一挺好,但不能当成唯一渠道。在九江这样生活节奏适中的城市,线下读书会、羽毛球群这些传统交友方式依然可靠。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心态,既不错过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也不放弃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老方法。
最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不少以前活跃在附近人上的九江网友,现在都转向了线下兴趣小组。可能是大家逐渐意识到,真正稳定的社交关系,还需要面对面交流和共同经历来滋养。这倒让我想起父亲那辈人,当年在浔阳江头喝茶下棋结识的朋友,一交往就是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