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学生约100叁小时,邻近学子约百名叁小时
你有没有想过,在偏远的西北地区,孩子们是怎么上课的?前阵子听说阿勒泰地区有群学生,差不多百来人,每天得花叁个多小时在路上。这个数字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叁小时,都够看两场电影了。
说起来,那天碰到个当地牧民的女儿,脸蛋晒得红扑扑的,书包带子都快磨破了。她掰着手指给我算:天没亮就得出门,先坐阿爸的摩托车到公路边,再等过路班车,要是碰上下雪天,还得骑马走一段。她说最怕的是冬天,零下二十多度,睫毛都会结冰碴子。
那条走了千遍的路
这百来个孩子分散在好几个牧业点,每天沿着同样的路线往返。有个初叁男孩告诉我,他已经在路上背会了叁本英语课本。这话听着挺励志,可细想又让人鼻子发酸——要是把这些时间省下来,该多睡多少个懒觉啊。
牧区的学校其实条件不差,新建的教学楼亮堂堂的,食堂还挂着"营养午餐"的公示牌。但老师们私下说,最难的就是保证学习时间。孩子们到校时都带着倦意,下午又得早早往回赶。特别是遇到阿勒泰地区学生约100叁小时这种特殊情况,比如暴风雪封路,整个教学计划都得重新调整。
我跟着走了趟放学路。孩子们挤在班车里,摇晃着写作业,本子上的字迹歪歪扭扭的。有个梳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指着窗外喊:"看!我家炊烟!"整车孩子都趴到窗边,那眼神亮晶晶的。
邻近学子约百名叁小时的情况在这儿很普遍。乡中心校的王校长搓着手说,他们也试过很多办法:安排晚自习辅导、开设网课,甚至动员家长在校旁租房。可牧业生产不能停,很多家庭实在抽不出人手。这话在理,牧民们追着草场走,总不能把羊群赶进教室吧。
不过孩子们倒挺乐观。有个爱画画的男孩给我看他的写生本,里面全是路上的风景:春天的旱獭、秋天的白桦、冬天雪地里兔子的脚印。他说每天这叁个小时是他的"移动课堂"。这话让我愣了半天,原来苦难换个角度,也能开出花来。
现在乡里正在争取扩建宿舍,打算把最远的孩子安排住校。虽然这事还得等些时日,但总算看到了盼头。临走时孩子们在操场上跳皮筋,那笑声顺着风传得老远。想想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来都懂得如何与天地相处——既然路远,那就边走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