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学生品茶工作室,瑞丽学生品茶会馆
路过那条熟悉的林荫道时,总能看到瑞丽学生品茶工作室那扇漆成淡绿色的木门。门半掩着,偶尔飘出几缕茶香,混着年轻学子们的谈笑声。
说来也怪,这家工作室明明开在校园边上,却总让人觉得和外面的奶茶店不太一样。上周二下午,我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推开那扇绿门走了进去。
初见时的意外
店里比想象中安静许多,七八个学生围坐在长条木桌旁,桌上摆着整套白瓷茶具。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在冲泡普洱茶,手法说不上多专业,但特别认真。“水温刚好92度,”他小声对旁边的同学说,“你看,茶叶慢慢舒展开了。”
墙边书架摆满了茶叶相关的书籍,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云南茶山纪行》。靠窗的角落有个小展柜,里面陈列着不同年份的普洱茶饼,标签上手写着产地和特点。这哪里像卖饮料的地方,倒更像是个小小的茶文化展室。
负责组织的同学给我递来一杯刚泡好的滇红。茶杯握在手里暖暖的,茶汤颜色红亮,入口带着淡淡的花果香。“我们这儿不光是喝茶,”她笑着说,“更多是大家一起学着品。”
慢慢品出的滋味
第二次去的时候正赶上他们办“月光白品鉴会”。五六个同学轮流闻香、观色、品味,然后在笔记本上记下感受。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说觉得像“雨后青草的味道”,旁边男生却坚持说有“淡淡的蜜香”。
挺有意思的,同样的茶,每个人品出的滋味都不太一样。工作室的创办者小陈告诉我,他们最近在研究不同产区的茶叶特性。“就像这门瑞丽学生品茶工作室的选修课,”他指着墙上的课程表,“很多同学刚开始分不清生普和熟普,现在都能品出海拔差异了。”
窗外斜阳正好,照在茶海上泛起粼粼金光。我看着这群年轻人专注的神情,忽然理解了为什么他们更愿意把这里称作“瑞丽学生品茶会馆”——比起单纯喝茶的地方,这里更像是个交流学习的场所。
第叁次去是个雨天。雨点敲打着玻璃窗,反而让室内更显宁静。两个大二学生正在比较今年和去年的春茶,桌上摊着七八个茶样。他们聊得很投入,从茶叶外形谈到汤色变化,再到回甘的持久度。
“去年雨水多,茶汤更柔和。”穿灰色卫衣的男生说。他对面的女生点点头,又补充道:“但今年的香气更持久,你看,杯底还留着兰花香。”
听着他们的讨论,我不禁想起第一次来时那个笨拙地控制水温的男生。短短几个月,这些年轻人已经能这么专业地品评茶叶了。这种成长,或许就是这家特殊工作室最大的魅力所在。
雨渐渐小了,阳光从云层缝隙中洒下来。我端起面前那杯温热的景迈山古树茶,茶汤在白瓷杯中泛着金圈。淡淡的茶香在唇齿间流转,恍惚间仿佛能品出远山云雾的味道。
离开时又经过那扇绿门,听见里面传来清脆的茶杯碰撞声。原来,最地道的茶香不在名山古寨,而藏在这方寸天地间。这群年轻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属于他们的那片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