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品茶喝茶工作室,江城品茗休闲茶坊雅集
最近路过松江中路时,偶然瞥见新开的"吉林市品茶喝茶工作室",透过落地窗能看见几组原木茶席,倒是给这座北国江城添了几分江南韵味。说起来,这座被松花江环抱的城市,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这种雅致的茶空间了?带着这份好奇,我推开了那扇嵌着冰花纹的玻璃门。
室内暖气扑面而来,带着蜜兰香单丛特有的焦糖甜香。穿茶服的姑娘正在茶海上冲泡老白茶,蒸腾的水雾里,茶针划过茶饼发出簌簌轻响。前台摆着长白山的野山参和本地烘制的黑枸杞,墙上手绘地图标注着吉林省内各产茶区——原来靖宇县早在清代就有种植耐寒茶树的记载。
茶香里的城市记忆
主理人是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人,他边碾碎陈皮准备煮奶茶边说:"总有人质疑东北不适合发展茶文化,其实江城人喝茶的历史比想象中更久。"他翻出旧相册,黑白照片里七十年代的茶摊就支在江桥码头,摆着印有"吉林"字样的粗陶大碗。晾凉的大麦茶用铁丝网罩着,五分钱管够,下班的工人们围着条凳歇脚,茶汤里映着沿岸的工业灯火。
现在的工作室延续了这种烟火气。午后常能看到退休老师带着搪瓷缸来喝茉莉花茶,年轻人则在角落卡座里体验冷泡鸭屎香。有次遇见两位阿姨边拆枣泥糕边聊:"这儿比棋牌室清净,续水还勤快。"她们熟练地用盖碗滤着正山小种,手腕上玉镯磕碰出清脆声响。
最热闹要数周末的茶艺体验。孩子们踮脚看茶宠在紫砂壶上变色,新婚夫妇跟着老师学点茶,在茶沫上写"江城"二字总是要比别的字费更多茶粉。玻璃罐里装着不同产地的茶叶标本,有个中学生连续叁周来记录茶叶舒展形态,说要做生物课的拓展研究。
四季茶单里的巧思
这里的茶单随松花江的流水时时更新。开江时节上新明前龙井,配着松子、榛子等山货;盛夏推出冷萃乌龙,加入本地野薄荷;等江面泛起冰凌,就该煮黑茶配冰糖山楂了。有款"雾凇白茶"特别受欢迎,茶汤里浮着几粒枸杞,确实像极了冬日江畔的雾凇景观。
茶点也透着东北的实在劲儿。蜂蜜麻花切成小段方便入口,新蒸的豆包总是多给一碟白糖,最受欢迎的是用长白山椴树蜜调制的奶冻。常客都知道向服务员要些炒松子,剥壳时松脂香混着茶香,恍惚间仿佛坐在林间木屋。
那次遇见个广东来的茶商,他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凤凰单丛竟用松花江水冲泡。"北水泡南茶"的试验意外调和了单丛的烈性,茶汤在舌尖绽放出更柔润的兰花香。主理人擦拭着茶海笑道:"江水的矿物质含量和南方不同,就像提琴换了个琴箱,音色自然不一样。"
暮色渐浓时,茶室亮起宣纸灯笼。透过雾气朦胧的窗户,能看见对岸天主堂的尖顶轮廓。客人慢慢散去,服务员开始擦拭松木茶台,那上面留着深浅不一的茶渍,像江城人用茶汤写就的无字日记。窗外有轨电车叮当驶过,江风裹着茶香飘向更远的街巷,这种浸润日常的茶香,或许比任何风雅都更接近茶道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