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微信扫二维码的同城服务,扫码直达潜江本地生活服务
最近和邻居聊天,发现了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他说现在找修水管的师傅,都不翻小广告了,直接拿手机对着小区公告栏的二维码扫一下,当天就有人上门。这让我想起咱们潜江的不少本地服务,其实也悄悄变成了这样。
菜市场里的扫码惊喜
上周我去南门菜场,看见卖鱼的王叔摊位上贴着个二维码。原以为是付款码,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他新建的客户群。王叔笑呵呵地说:“现在好些老主顾要留鱼鳅黄鳝,直接群里说一声,我杀好装袋,他们下班路过扫码拿走就行。”这下可好,买鱼不用赶早市,还能预定野生鲫鱼。旁边卖蔬菜的刘姐见状,也赶紧印了个二维码挂牌子——新鲜藕带上市那天,她在群里发个消息,半小时就卖完了两筐。
这种潜江微信扫二维码的同城服务,就像给街坊邻里的日常交易安了个小马达。我后来特意观察过,从早餐店预定豆皮,到找通马桶的师傅,现在很多都能扫码解决。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更习惯这种“扫一下,等回复”的方式,既省了到处找电话号码的麻烦,又能看到别人对服务的评价。
修家电的周师傅转型记
我家附近修家电的周师傅,以前就靠个小门面等客人上门。去年他女儿给他弄了个微信服务号,把二维码印在名片上。现在周师傅每天带着叁张二维码出门:一张是服务项目报价,一张是配件展示图,还有一张是老客户专属优惠码。有回我家空调不制冷,扫了他的服务码,不但明码标价,还能看他修其他家电的实拍视频,心里特别踏实。
这种扫码直达潜江本地生活服务的模式,确实给手艺人带来了新机会。现在周师傅的生意范围从园林街道扩大到整个城区,有时候一天要跑五六家。他说最近正琢磨着,要不要再做个预约日历的二维码,让老主顾能直接看到他哪天有空档。
不过这种服务方式也有个适应过程。我姑姑最开始就不太习惯,总觉得网上找的人不靠谱。后来她家冰箱坏了,试着自己扫了个维修码,师傅半小时就上门,修完还在微信里发了保养小贴士。现在连她都会说:“有事先扫码看看,比漫无目的地找人强多了。”
最近在公交站台等车时注意到,连本地的婚庆公司、瑜伽教室都在宣传栏贴了服务码。有个挺有意思的发现——这些二维码下面往往还留着电话号码,像是给不同习惯的人准备的两种入口。或许这就是小城服务转型的可爱之处,既拥抱新方式,也不切断老联系。
说到生活缴费,现在也不用特意跑营业厅了。我家水电费都是扫楼下便利店的专用码代缴,店主小陈说好多邻居晚上散步顺道就来办了。有次他开玩笑说,现在店里最忙的不是卖货,而是帮人扫描各种服务码——从寄快递到社区通知,小小二维码连着半个潜江城。
昨天路过园林路,看见新开的蛋糕店把二维码直接做成了巧克力牌。店员笑着说扫这个码能订制生日蛋糕,还能看到每天新鲜出炉的点心照片。我试着扫了下,果然跳出个活泼的菜单,连糖油包子几点出锅都写得清清楚楚。这种带着温度的小细节,倒是让冷冰冰的技术变得亲切起来。
或许再过段时间,我们出门买菜、找人修东西、订年夜饭,真的只需要带部手机就行。这些散落在潜江街头巷尾的二维码,正在悄悄编织成一张看不见的服务网。下次你要是看到哪个小店贴着有趣的码,不妨也扫扫看,说不定就有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