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小粉灯一条街,丝路小粉灯风情街区
提起敦煌,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和鸣沙山的连绵沙丘。不过你要是问当地人晚上去哪儿逛最有意思,他们可能会神秘地笑笑:"去小粉灯一条街转转呗。"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我还纳闷这是什么地方。直到傍晚时分走进这条街,才明白"小粉灯"说得有多贴切——整条街的店铺门前都挂着造型各异的粉色灯笼,暖融融的光晕洒在青石板上,既不会太刺眼,又给夜晚增添了几分温柔。这些灯笼的样式挺特别,不是常见的圆形或方形,而是做成莲花的形状,听说这是沿袭了古丝绸之路上的传统设计。
灯火阑珊处的市井烟火
沿着敦煌小粉灯一条街慢慢走,会发现这里藏着不少有意思的小店。有家做泥塑的老作坊,师傅正在灯下捏着飞天造型的泥塑,手指翻飞间,泥土就变成了衣袂飘飘的仙女。隔壁卖木雕的店主是个健谈的大叔,边刻着胡杨木边和客人聊天:"这条街啊,早些年就是商队歇脚的地方,现在倒成了游客必来的打卡地了。"
走着走着,香味儿就把人引到了一家小吃摊前。摊主正在烤着馕坑肉,炭火把肉串烤得滋滋作响。要上几串,再配个刚出炉的烤馕,坐在街边的长凳上慢慢吃,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这种感觉,比在高档餐厅吃饭自在多了。
丝路小粉灯风情街区最妙的是,它既保留了传统的气息,又不死板。你能看见穿着汉服的姑娘举着手机在直播,也能遇见白胡子老爷爷坐在店门口弹奏传统乐器。古今交织的画面在这里显得特别和谐,仿佛这条街自有它的节奏,任时光流转,它依然从容。
转角处有家书店很有意思,店面不大,但专门收集对于丝绸之路的书籍。老板说很多学者都会特地来这里找资料,"别看我这店小,可是藏着不少宝贝呢。"他指着书架上一本发黄的书,"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苏联探险家的游记,里面就提到过这条街当时的模样。"
夜深了,灯笼的光显得更加温暖。几位老人坐在茶馆门口的竹椅上,喝着叁泡台,聊着天。他们的笑声随着茶香飘散在夜色里,让人忍不住想,几百年前,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夜晚,远道而来的商队在这里歇脚,交换着各自的见闻?丝路小粉灯风情街区之所以让人流连,大概就是这份跨越时空的亲切感吧。
临走时,买了盏小号的粉灯作为纪念。卖灯的姑娘细心教我怎么折迭、安装,"带回家后,晚上点亮它,就能想起我们敦煌的夜晚了。"是啊,这盏灯照亮的不仅是这条街,更是敦煌这座古城温暖的市井生活。下次再来敦煌,一定还要在傍晚时分,到这条街上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