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学院外援女,娄底学院外籍女生支援
最近校园里总能看到几个不同肤色的女生抱着课本匆匆走在林荫道上,偶尔用带着口音的中文向同学打招呼。她们就是娄底学院的外援女同学——更准确地说,是来自海外的外籍女生。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上学期选课时我在国际教育学院的课程表上看到个新面孔。那天我提前到教室,后排坐着个扎脏辫的女生,正低头查电子词典。老师讲到“文化差异”时突然点名让她发言,她结结巴巴说了几句英语,脸都急红了。坐在旁边的我下意识把笔记本推过去,上面记着几个关键词。后来我们成了朋友,她叫萨拉,来自肯尼亚。
语言关是道坎儿
萨拉说刚来时最痛苦的就是点外卖,有次她想吃番茄鸡蛋面,电话里说了叁遍“西红诲à苍”,骑手还是送来了“西红诲à苍炒饭”。这样的趣事在留学生中间不少见。不过这群外籍女生挺倔,现在每天清晨都能在荷花池边听到她们读中文的声音,夹杂着英语、法语和斯瓦希里语的讨论。
娄底学院为这些外籍女生支援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上学期成立的“语伴小组”特别受欢迎,中国学生教她们中文,她们则带着我们练习英语口语。记得有次小组活动,萨拉用刚学的长沙话说了句“你要何解咯”,把全场都逗笑了。这种互助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很快打成一片。
在专业课上,这些外籍女生的表现经常让人眼前一亮。建筑系的莉迪亚把非洲传统图案融入设计作业,老师评价说“打开了新思路”;教育学院的美惠子则在微格教学中展示了日本折纸艺术,现在班里好多同学都会折千纸鹤了。
当然也会遇到哭笑不得的情况。去年运动会,萨拉报名参加女子800米,发令枪响后她像羚羊般冲出去,结果跑错跑道多绕了半圈。虽然没拿到名次,但全场为她响起的掌声比冠军还热烈。这件事后来经常被辅导员拿来提醒新生:“熟悉场地很重要啊”。
如今在食堂能看到更多元的美食窗口,据说是因为留学生们向后勤提了建议。而图书馆的外文书架也新增了不少语种,这都是文化交流带来的改变。有时候想想,这些娄底学院外援女同学带来的不仅是异国风情,更像一扇扇流动的窗户,让我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傍晚路过篮球场,又看见萨拉在和同学们打球。她灵活地带球过人,用带着口音的中文大喊“传球”。夕阳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些不同肤色的手臂在余晖中扬起,仿佛在画着一幅跨越山海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