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喝茶上课资源群,鹰潭品茶学习交流圈
这几天总有朋友问我,鹰潭哪儿能找到靠谱的喝茶去处?说来也巧,上周我偶然加入了一个叫“鹰潭喝茶上课资源群”的圈子,里面聊的内容让我对喝茶这事儿有了新认识。
其实刚开始我也纳闷,喝茶就喝茶,怎么还扯上“上课”了?后来发现,这个群更像是个交流基地。比如有人会分享哪家茶馆的凤凰单丛回甘特别好,旁边马上有人补充说冲泡水温要控制在95度;有人发了自家茶山的照片,立刻就有懂行的群友分析今年的茶叶长势。这种随时提问、随时交流的氛围,真的比正儿八经上课还有意思。
从新手到懂行的转变
记得我第一次在群里问“正山小种和金骏眉有什么区别”时,收到的回复特别耐心。有位开茶庄的姐姐直接发了对比图,说正山小种带松烟香,金骏眉是花蜜香,还教我用盖碗试茶时先闻盖香。这种你问我答的互动,慢慢让我摸到了门道。现在去茶城买茶,老板泡的什么茶,我一喝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群里最近常聊到“鹰潭品茶学习交流圈”的线下活动。上周六他们在信江边办了场露天茶会,带的都是自家收藏的茶叶。李哥那泡八十年代的老普洱,汤色像红酒般透亮,喝下去喉咙里暖乎乎的。坐在他旁边的王老师边泡茶边讲,说好茶要看“活甘清香”,水活了茶才活。这些经验之谈,光看书是学不来的。
有回群里讨论要不要买昂贵的紫砂壶,争论挺热闹。卖茶具的小赵说泥料决定一半功力,但退休的陈老师笑着发语音:“刚开始练手,买个白瓷盖碗最实在,百来块钱就能尝出茶的本味。”这话让我想起刚开始接触茶时,总想着装备要配齐,现在反而更看重茶叶本身和冲泡手法了。
最近群里在传阅本《鹰潭本地茶山笔记》,记录着龙虎山周边哪些坡地的土质适合种茶。吴叔上周还组织大家去茶农家里帮忙采春茶,亲手炒青时我才发现,控制火候这活儿比想象中难多了。不过自己参与制作的茶叶,喝起来格外香甜。
其实这种交流圈最打动我的,是大家愿意分享的态度。昨天还有个刚入群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第一次去茶馆该怎么点茶,好几位茶友立刻给出建议,从价位到品类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这种不带商业味的真诚交流,现在确实挺难得的。
有时候晚上泡杯茶,翻开群聊看看今天又有什么新话题。可能是有人在讨论不同水质对茶汤的影响,也可能在分享收藏的稀有茶样。这种慢慢积累、互相启发的过程,让喝茶不再只是解渴,反而成了连接彼此的纽带。至于接下来群里会组织什么活动,我也说不好,但挺期待下次的茶会又能尝到什么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