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品茶工作室体验分享,临夏茶室品茗感受记录
推开那扇木格玻璃门,风铃轻轻响动,像是老朋友打招呼。这家藏在临夏老巷深处的品茶工作室,比我预想的还要安静。空气里浮着淡淡的茶香,不是那种浓烈扑鼻的,而是若有似无地萦绕着,像一层薄纱。
主人是个四十岁上下的汉子,话不多,见我进来只点头笑了笑,继续低头摆弄茶具。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是棵老槐树,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青石板上洒下晃动的光斑。这种安静,让人不自觉地就把说话声放轻了。
一杯茶的工夫
“试试这个?”主人终于忙完了,端来一套白瓷茶具。他说的“这个”,是当地产的春尖。热水冲下去,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像刚睡醒的样子。“我们这儿的茶,长得慢。”他说话也慢,“高原上,白天晚上温差大,茶叶攒的味道就厚。”
我小心地抿了一口。说实话,第一口没尝出什么特别的,就是觉得润。可咽下去之后,嘴里慢慢泛起一种清甜,像是山泉水的回甘。这时候才明白他说的“厚”是什么意思——不是浓,是余味长。
又冲了几道水,茶汤颜色渐渐淡了,味道却还在。我问他不觉得这样泡茶太费时间吗?他笑了:“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滋味。你看这茶叶,在水里浮浮沉沉,最后不都落定了吗?”
茶香里的日子
常来这家临夏品茶工作室的,多是熟客。有个老爷子每天下午准时来,就坐在角落里看报纸;还有几个年轻人,偶尔会带着笔记本过来,一坐就是半天。大家各做各的事,偶尔抬头聊两句,然后又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我特别喜欢观察主人泡茶的样子。他的手很稳,注水、出汤,每个动作都恰到好处。有一次我问他,是不是专门学过茶艺。他摇摇头说:“就是喜欢。刚开始也手抖,后来泡得多了,手自己就记住了。”
这话让我想了很久。原来所谓的熟练,不过是把一件事重复做,做到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就像这杯里的茶叶,在水里泡开了,才能释放出本真的味道。
那天我尝了他新到的滇红。茶汤红亮,入口醇和,带着淡淡的花蜜香。他说这是朋友从云南寄来的,量不多,就留着和懂的人分享。这话说得朴实,却让人心里暖暖的。
慢下来的时光
在临夏茶室品茗的这段日子,我发现自己喝茶的节奏也慢了下来。以前总是急匆匆地牛饮,现在学会了等等——等水温合适,等茶叶舒展,等心情沉淀。
有一次下雨,雨点打在瓦片上噼啪作响。茶室里就我一个人,听着雨声喝茶,忽然觉得这样也很好。主人坐在柜台后面擦拭茶杯,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他说这条老巷很快要改造了,不知道这间茶室还能开多久。
“要是真搬走了,你会去哪?”我问。
他想了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还是开间茶室吧。习惯了这种日子,改不了了。”
雨停了,我起身告辞。推开门的瞬间,茶香还萦绕在鼻尖。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忽然想起杯中茶叶浮沉的样子。这临夏品茶工作室的体验,说不上多么特别,可那份安静从容,却不知不觉留在了心里。也许好的生活就是这样,不需要太多道理,就像一杯恰到好处的茶,喝下去,身体自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