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防城港站后巷弄
防城港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我走过很多次了。每次从出站口出来,绕过那个标志性的钟楼,往右一拐,就能看见那条岔进去的小路。说它是小巷子,其实更像是一条被两排老房子夹在中间的缝隙,汽车开进去都得小心翼翼地错车。
我和这条巷子的缘分,得有十来年了。那时候刚工作,常坐火车往返,为了抄近路去汽车站,偶然发现了它。第一次走进去还挺犹豫,巷口晾着几件衣服,地上湿漉漉的,像刚下过雨。往里走几步,就能闻到一股复杂的气味——谁家窗口飘出的饭菜香,混着一点老房子特有的潮湿味道,还有路边小吃摊上炸物的油香,它们搅和在一起,成了这条巷子独有的气息。
巷子里的声音与节奏
防城港站后巷弄是有声音的。清晨时分,能听见拉杆箱轮子在不平的石板路上“咕噜咕噜”地响,那是赶早班火车的人;到了中午,几家快餐店的炒菜声“滋啦滋啦”地传出来,伴随着老板和熟客的闲聊;傍晚就更热闹了,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他们的笑声能传得很远。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就像这条巷子的呼吸,有它自己的节奏。
我特别喜欢下午四五点钟的巷子。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一边的墙壁染成暖黄色,另一边则落在阴影里。这时候总能看到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口的小凳上,摇着蒲扇,看着来往的人。他们不太说话,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仿佛和这条巷子一样老。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老奶奶在剥豆角,手法熟练得很,豆角“啪”地一声被折断,那声音清脆利落。
巷子里有几家开了很久的小店。最里头那家修理铺,师傅总是埋头在各种电器零件里,他的手黑乎乎的,但修东西特别在行。旁边是家理发店,红色的转灯都已经褪色了,理发师傅还是用着那种老式推子,“咔嚓咔嚓”的声音听着特别踏实。这些店似乎都没怎么变过,就像巷子本身一样,在这个飞速变化的城市里,固执地保持着原来的模样。
说实话,防城港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算不上什么美景。墙上有斑驳的水渍,一些地方的墙皮已经剥落;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在头顶交错;偶尔还能看见几辆共享单车随意地靠在墙边。可不知怎的,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景象,反而让人觉得真实、自在。它不像火车站前面那样光鲜亮丽,却有着市井生活该有的样子——有点乱,但充满生气。
去年有段时间没去,再去时发现巷口那家卖云吞的小店关门了,换成了一家奶茶店。我心里居然有点失落,好像失去了什么。好在往里走,大多数老店面还在,那家修理铺的师傅看见我,还点了点头,虽然我们从未说过话。这条巷子就像一位老朋友,不需要经常见面,但知道它在那里,就让人觉得安心。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对这条普通的巷子有这么深的感情。也许是因为它见证了我这么多年的奔波——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过它,怀着期待的心情穿过它,匆匆忙忙地经过它,也慢悠悠地溜达过它。这条防城港站后巷弄,就像是生活的另一个站台,不那么起眼,却连接着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日常。
最近一次走过那里,看见几个年轻人拿着手机在巷子里拍照。他们对着那些老墙面、旧门窗不停地按快门。我这才意识到,在有些人眼里,这条我习以为常的巷子,或许也是一处值得记录的风景。它静静地躺在火车站后面,日复一日地迎送着来往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