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火车站附近站街,周边街道生活场景
傍晚时分,喀什火车站的出站口涌出拖着行李的人群。我站在广场西侧的花坛边,看着各式各样的鞋子从我面前经过——沾着黄土的工装靴、印着濒辞驳辞的运动鞋、缀着珠片的女士凉鞋。每双鞋都带着远方的风尘,在这里短暂停留后,又汇入这座古城的脉搏中。
顺着人流往东走,穿过两条马路,喧嚣突然就降了调。这里不再是游客扎堆的地方,而是当地人生活的舞台。烤包子店的白炽灯刚刚亮起,馕坑里飘出带着茴香的热气,穿校服的男孩举着棉花糖从五金店前跑过。这些看似平常的画面,却比任何景点都更能让人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巷口的热瓦普声
在喀什火车站附近站街的巷子里,我听见断断续续的热瓦普琴声。顺着声音望去,是个戴白帽的老大爷坐在杂货店门口的塑料凳上,手指漫不经心地拨弄着琴弦。他脚边趴着只花猫,眯着眼睛,尾巴随着节奏轻轻摆动。
“老人家,这曲子叫什么?”我在旁边的馕饼店买了两个玫瑰馕,顺势在台阶上坐下。
他停下弹奏,笑着摆摆手:“随便弹的,小时候放羊时学的调子。”他说儿子在火车站工作,自己从乡下来帮忙带孙子,闲着没事就弹两下。“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听这些老调子了。”话音落下,他又轻轻拨动琴弦,那旋律像是戈壁滩上的风,带着说不清的故事。
这时有个穿铁路制服的小伙子从楼道里探出头:“爸,吃饭了!”老大爷应了一声,抱着琴站起身,还不忘回头对我说:“你看,催吃饭的来了。”他抱起琴往楼道里走,那只花猫也伸个懒腰,慢悠悠地跟了进去。这样的喀什火车站附近站街日常,平淡,却让人莫名心安。
我掰开刚买的玫瑰馕,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喀什火车站附近站街的这片区域,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不同的角落上演着。不是表演给谁看,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深夜的烧烤摊
晚上九点,天刚黑透,巷子口的烧烤摊支起来了。老板艾力以前在火车站做装卸工,后来膝盖不好,就开了这个移动摊位。“还是在这条街上自在,”他翻动着烤肉串,“街坊邻居都认识,干活不累。”
几个刚下班的保安过来点餐,围着折迭桌坐下。他们讨论着今天谁捡到了乘客丢失的钱包,谁帮老人家拎了行李。炭火噼啪作响,孜然的香气飘得很远。穿校服的男孩被他妈妈领着过来买烤肉,艾力特意挑了串瘦多的:“学生娃,少吃点肥的。”
我坐在小马扎上,听着他们用维吾尔语夹杂着汉语聊天。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那种融洽的氛围不需要翻译。这条喀什火车站附近站街的巷子,白天是通道,晚上就成了客厅。陌生人在这里交换微笑,熟人在这里分享日常。
艾力给每个客人的茶碗里添上砖茶,不收钱:“喝茶解腻,好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表达待客之道。
离开时已是深夜,火车站的大钟闪着柔和的黄光。回头看,烧烤摊的烟雾还在袅袅升起,与远处站房的灯火交织在一起。我突然觉得,这条普通的街道就像连接现代交通与古老生活的纽带,每个人都是上面的结,看似独立,又被紧紧串联。
走在回酒店的路上,我想起老大爷的热瓦普声,想起艾力的烧烤摊,想起那些匆匆而过又停留片刻的旅客。这条喀什火车站附近站街的街道,记录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是平凡日子的真实切片——而真实,往往最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