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微信快餐人到付款,昌吉微信订餐人到付款
这两天我手机里最热闹的,就数小区那个昌吉微信快餐群了。自从上个月被邻居拉进去,我家厨房基本就处于休假状态。你问为啥?方便呗!
记得第一次点餐,我还挺嘀咕的。在微信上跟老板说要一份过油肉拌面,那边秒回了个“好嘞”,接着发来语音:“师傅现在炒,二十分钟到,您准备零钱。”结果真准时,门铃响了,热乎乎的饭盒递过来,我给现金,骑手找零,全程不到叁十秒。后来混熟了才知道,这家店就开在隔壁街,老板亲自掌勺,两个孩子帮忙打包,五六个小哥专门送货。
微信点餐的小门道
用久了发现,这个昌吉微信订餐人到付款的模式,确实挺对咱们这儿的胃口。你不用绑银行卡,不用先转账,特别适合像我爸妈那种对手机支付不放心的长辈。看好菜单,发条消息,饭就到嘴边了。有时候加班到八九点,懒得做饭,群里问句“现在还能送吗”,老板通常会回个握拳的表情:“能送,想吃啥?” 那种感觉,就像有个老相识随时给你留着一口热饭。
前两天跟骑手小哥聊,他说最喜欢送我们这片儿。为啥?路熟,人熟,结账爽快。送到楼下喊一声“饭到啦”,楼上窗户探出头来:“马上下来!” 那种邻里间的信任感,是冷冰冰的APP给不了的。有回我忘带钱包,手机也没电,尴尬得不行。小哥摆摆手:“没事哥,明天再说。”结果第二天我特意多转了五块,人家又把钱退回来了:“该多少就多少。”
不过这种模式能转得开,说到底还是因为店就在附近。我观察过,他们送的最近不超过三公里,再远就不接了。老板有他的道理:“面坨了,肉凉了,砸自己招牌嘛。” 现在很多餐馆都搞平台抽成那套,他们却坚持自己接单自己送。虽然品种没那么多,但每个菜都是厨子认真做出来的。
上周带朋友体验了一次,他惊讶得很:“你们昌吉人真会玩,微信都能当饭店用。”我笑着说这不是被逼出来的嘛。冬天零下二十度,谁想出门吃饭?夏天太阳晒得马路冒烟,更不想动。现在好了,想吃抓饭了,群里喊一声;想来份大盘鸡,发个语音。最重要的是见到饭再给钱,心里踏实。
有时候想想,这种昌吉微信快餐人到付款的方式,倒像是给快节奏的生活装了个缓冲垫。它不那么高科技,却特别有人情味。你不知道接单的是老板本人还是他家闺女,送餐的可能是常在你家楼下晒太阳那小伙。食物不再只是商品,而是带着温度的邻里往来。
今晚我又点了一份丁丁炒面,窗外飘着雨,手机响起提示音:“马上到您小区门口。” 这种知道饭正在路上,并且见面才付款的踏实感,或许就是这个小城独有的温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