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同城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
最近在家长群里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大同有个初中生挂出“100元3小时电话”的服务,广告词写得特实在——陪聊解闷、分享校园趣事、偶尔还能当个小树洞。乍一听觉得孩子挺会折腾,转念一想,这价格算下来每小时叁十多块,可比很多家教课时费低多了。
藏在电话线里的青春心事
我家楼上的李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儿子买了次服务,结果那小子聊完居然主动收拾了书桌。问起通话内容,孩子挠着头说:“那个初中小哥讲他月考砸了后怎么调整的,听着比你们念叨的‘别人家孩子’真实多了。”你看,同样是讲道理,从同龄人嘴里说出来就像分享秘密,从大人嘴里出来就成了说教。
隔壁单元的王叔更绝,直接包了每周两小时的“大同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他家闺女以前见他就躲,现在居然会主动说起学校篮球队长投篮的姿势。后来才明白,电话那头的小参谋悄悄教了她怎么用段子化解父女间的尴尬。这种同城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不知不觉成了两代人之间的翻译器。
现在连小区门口修自行车的刘师傅都知道了这事。他咬着烟眯眼看我:“这些娃娃比我们强啊,我初中时还在偷玉米呢,人家都开始用嘴皮子挣钱了。”说完顺手给链条上了点油,叮叮当当的声响里突然冒出一句:“要不让我家小子也试试?总比抱着手机打游戏强。”
不过这事要细琢磨,那个做电话服务的孩子也挺能耐。叁小时持续输出不比搬砖轻松,得准备话题库,要捕捉对方情绪,还得防着冷场。听说他现在发展了同城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的周末套餐,客户多是父母在外地的留守学生。有次听到他边整理笔记边嘟囔:“昨天那个哭鼻子的初一妹妹,今天确认她收到我寄的复习资料了。”
楼下小超市的老板娘倒是提出新角度:“现在孩子缺的不是钱,是能说悄悄话的伴儿。我家货架上的薯片饮料,不都是成群结队的孩子来买吗?”她擦着收银台玻璃继续说,“那通叁小时电话费,刚好是两叁个孩子凑零花钱能负担起的,平摊下来比奶茶还便宜。”
黄昏时常见几个中学生坐在花坛边,手机开着免提传来熟悉的声音——正是那个做电话服务的男孩在给新客户做演示。他讲校运会跑八百米时的糗事,怎么在终点线前被鞋带绊得扑进沙坑,引得听众笑得前仰后合。这种带着汗味的真实,或许才是同城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最打动人的地方。
路灯次第亮起时,我看见有个穿校服的男生匆匆跑过,脖子里挂着耳机在持续通话。不知道他是那个提供服务的少年,还是某个正在体验服务的客户。但那些在电波中流动的青春絮语,正悄悄改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