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100元3个小时约,石嘴山百元叁小时相约
这几天刷朋友圈,老能看到“石嘴山100元3个小时约”这个说法,说实在的,头一回看见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约啥呢?神神秘秘的,让人心里跟猫抓似的痒痒。
正巧上周和老同学李明通电话,他就住在石嘴山,我顺口就把这个疑问抛给了他。电话那头他哈哈一笑,说:“你呀,落伍啦!现在咱们这儿可流行这个了。”他这一说,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一场意想不到的 city walk
周六下午,我按照李明发来的地址,找到了地方。门面不大,但挺干净,里面已经聚了七八个人,有和我年纪相仿的,也有看着更年轻一些的。一位自称“老马”的中年大哥热情地迎上来,他就是组织者。他解释说,这“石嘴山百元叁小时相约”啊,其实就是他带着大家,用叁个小时的时间,走一条他精心设计的小众路线,深度了解石嘴山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和老故事。
我心里那团迷雾这才算散开,原来是这么个“约”法!一百块钱,买叁个小时的本地深度游,听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老马递给我一瓶矿泉水,挥了挥手里的小旗子,我们的百元叁小时之旅就这么开始了。
我们没有去那些游客扎堆的公园,而是拐进了城市边缘的一片老工业区。高高的红砖厂房有些已经废弃,墙上爬满了藤蔓,阳光透过巨大的窗户格子洒进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老马指着一座看起来颇有年头的车间说:“瞧见没,这儿以前可是咱石嘴山的‘功臣’,生产的东西支援过全国呢!”他说话时眼里有光,仿佛能透过这些静默的建筑,看到当年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
我们这群人跟着他,安静地走在空旷的厂区里,脚下是磨得光滑的石子路。有个年轻人好奇地问:“马老师,那现在这些厂房都没用了吗?”老马摇摇头,指着远处几栋被改造得颇具现代感的建筑说:“哪能啊!你看那边,变成了艺术工作室和书店了。老的躯壳里,装进了新的灵魂。”他这话说得挺有意思,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红砖与玻璃幕墙交织,确实有种别样的味道。
一路上,老马不仅讲历史,还穿插着许多他年轻时在这里工作的趣事,把我们都逗乐了。他形容一位老师傅干活认真,说“那真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小巧功夫”。这种带着浓浓生活气息的形容,比任何教科书上的描述都来得生动。我们穿过一条窄窄的巷子,两旁的墙壁被涂上了色彩鲜艳的壁画,画的正是这座工业城市的前世今生。这种新旧交融的感觉,特别奇妙。
叁个小时过得飞快,我们从小巷钻出来,眼前豁然开朗,竟是一片开阔的广场,远处是连绵的山峦。老马站在我们前面,简单说了几句,没有总结,只是笑了笑,说:“好啦,咱们这次的‘石嘴山100元3个小时约’就到这儿。路还长着呢,大家自己慢慢看。”活动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结束了。
回程的路上,我脑子里还在回味刚才的见闻。这一百块花得挺值,不只是走了几条街,听了几个故事,更像是有人帮你擦亮了一小块蒙尘的玻璃,让你瞅见了这座城市肌理中一些平常忽略掉的纹理。这种“石嘴山百元叁小时相约”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下次要是再有空,我说不定还会去“约”一次,看看这座城市别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