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通话服务优惠3小时
最近在莱芜的家长群里,有个话题特别火:初中生之间流传着“100元打3小时电话”的服务。乍一听你可能觉得奇怪,现在不都习惯用微信语音了吗?怎么还有人为长途电话买单?
我家楼下小卖部王姐的女儿小雯就在用这个服务。这丫头平时挺内向,最近却总抱着手机在阳台咯咯笑。王姐偷偷和我说,孩子是用零花钱买了那种学生通话套餐,和外地参加集训的朋友联系。“比充游戏点卡强多了,”她搓着围裙角念叨,“至少真能听见朋友声音。”
藏在电话卡里的温情
仔细打听才知道,这种学生通话服务优惠3小时套餐,在莱芜初中生里特别受欢迎。主要用户分两种:一种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另一种是参加课外竞赛需要经常联系队友的学生。市面上的常规套餐要么通话时间不够,要么价格太贵,这个恰好填补了空白。
初二的小磊给我算过账:他爸妈在青岛打工,以前视频通话经常信号不好。自从用了这个莱芜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服务,每周六晚七点准时和父母通话,叁个月下来比原来省了快两百块。他说有次数学考了满分,电话那头爸爸笑得特别大声,那种感觉和发微信完全不一样。
不过也有老师担心,这么长的通话时间会不会影响学习?但教语文的李老师观察到,不少学生反而因此更合理安排时间——为了攒出完整的通话时段,他们会提前把作业写完,甚至互相督促学习进度。
就在上周,我还听说有个挺感动的事。几个学生用这个学生通话服务优惠3小时套餐,帮转学去外地的同学组织了个“语音生日会”。没有蛋糕和礼物,只是准时拨通电话,轮流唱了生日歌。那个同学后来在作文里写:“这是第一次接到这么多人的实时祝福,好像大家从来都没分开过。”
当然任何服务都需要理性使用。现在很多家庭会和孩子约定使用规则,比如必须先完成作业,周末才能使用长时间通话。有些细心的家长还会教孩子记录通话内容,把重要的嘱咐记在本子上。
黄昏时分路过学校,经常能看到握着电话手表认真讲话的孩子。他们时而笑得前俯后仰,时而安静倾听。或许在这个满是即时消息的时代,有人依然珍惜着这种缓慢而真实的交流方式。听着他们偶尔飘进耳朵的“你接着说呀”“我听着呢”,忽然觉得,有些情感确实需要透过声音的温度才能完整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