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98场体验分享,华阴98次活动感受交流
站在华阴老腔的演出现场,那股子直冲脑门的震撼劲儿,到现在还忘不了。
说起来也挺偶然的,那天纯粹是朋友拉着来的。他说:“带你听点不一样的。”我心里还嘀咕呢,一个地方戏曲,能有多特别?结果,开场第一嗓子出来,我就彻底服了。那位满头白发的老爷子,眼睛一瞪,脖子上青筋暴起,吼出来的声音像把凿子,直往你心口上凿。
那声音,真能钻进骨头里
他们用的家什儿也新鲜。长条板凳、木头砖块,都能当乐器使。??老艺人手里的月琴拨得噼啪响,旁边那位抡起木块往板凳上砸,那动静,又脆生又解恨。我旁边坐着的年轻姑娘小声跟同伴说:“这比摇滚还带劲!”还真是,那种原始的生命力,是再高级的音响设备也捣鼓不出来的。
最打动我的,倒不光是声音多响亮。是那股子精气神。你看台上那些老艺人,个个脸上褶子里都藏着故事。他们唱黄河的怒吼,唱祖辈的艰辛,唱的都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日子。没有花里胡哨的编排,就是实打实地把生活唱给你听。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夏夜纳凉,老人们扯着嗓子闲聊的场景。华阴老腔里,就留着这种热腾腾的泥土味儿。它不像有些表演,隔着层玻璃让你看;它是直接把那方水土、那群人,连带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一股脑儿端到你面前。
后来跟剧团的人聊起来才明白,这种唱法为啥叫“华阴98场体验”。老辈人说,以前跑江湖,在一个地方至少得唱满98场,才能把最地道的味儿唱出来,才能让这声音真正扎下根。现在虽然不用这么辛苦了,但这个说法传了下来,成了他们对艺术标准的坚持。
那天散场后,我在门口碰到位专程从北京飞来的大哥。他已经是第五回看了,还兴致勃勃地跟我分析每次的细微差别。“这东西上瘾,”他说,“听一遍不过瘾,得反复品。”?我算是明白他的感受了——好的艺术就像老茶,初尝猛烈,回味却越来越绵长。
现在文化生活选择这么多,年轻人为什么还会被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吸引?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骨子里,还是渴望那种真实的、有分量的东西。华阴老腔不打磨、不修饰,要的就是那份粗粝的真实。在到处都是精致滤镜的今天,这种真实反而成了最难得的。
离开时回头看,那些老艺人正在收拾行头,说说笑笑的,跟普通庄稼汉没什么两样。可只要锣鼓一响,他们立刻就成了这片土地上最亮的角儿。这种转换特别动人——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长在日子里,活在人群中。
如果你哪天路过华阴,真该去听听。不用做太多功课,只要把心敞开,让那种声音灌进来。保管你走出剧场时,脚步都比平时沉了些,心里却轻快了不少。这大概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听着痛快,活得也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