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那里有站小巷的,冀州站旁小巷位置
对于那条小巷的模糊记忆
那天和朋友聊起冀州老站,他突然问我:“你还记不记得冀州那里有站小巷的?”这句话像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记忆的匣子。那条小巷啊,说实在的,具体模样已经有点模糊了,只记得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两旁的墙头上偶尔会探出几枝石榴花。
冀州站旁小巷位置其实挺好找的。从车站出口往右拐,走过那家总是飘着油炸糕香味的小铺,再往前大概百来米就能看见巷口。巷子不宽,并排走两个人刚好,要是遇上骑自行车的人,还得稍微侧身让一让。我特别喜欢在傍晚时分去那里转转,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巷子里飘着各家各户炒菜的香味。
巷口有家理发店,老师傅在那里理了四十多年头发。我上次去的时候,他一边给我围上布,一边念叨:“这条巷子啊,比车站年纪还大哩。”他说的可能是真的,因为那些墙砖都带着岁月侵蚀的痕迹,墙角蔓延着青苔,雨天时会散发出特别好闻的泥土气息。
小巷里的烟火日常
要说这条巷子最迷人的地方,大概是它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每天早上七点多,卖豆腐脑的叁轮车会准时出现在巷子中间,那家的辣椒油特别香,我每次都要多加一勺。住在巷尾的李奶奶总会在那个时候端着搪瓷碗出来,她说这家的豆腐脑吃了十几年,早就离不开了。
巷子里还有家裁缝铺,老板娘的手艺是出了名的好。谁家孩子裤子短了,谁要改件衣服,都会去找她。她铺子里的那台老式缝纫机,踩起来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和巷子里的生活气息特别搭。有时候我会想,现在城市里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了,大家都习惯把衣服送去干洗店,少了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温度。
夏天的傍晚,巷子就格外热闹。家家户户搬出小凳子坐在门口,摇着蒲扇聊天。孩子们在巷子里跑来跑去,玩着跳房子或者捉迷藏。那种氛围啊,现在想想都觉得特别美好。虽然巷子外的马路上车来车往,但一走进这条小巷,时间好像就慢了下来。
变化中的老巷子
去年回去的时候,我发现冀州站旁小巷位置虽然没变,但巷子里的很多店铺都换了模样。那家理发店还在,老师傅的儿子现在已经接班了。裁缝铺变成了一家快递代收点,老板娘说现在改衣服的人少了,但她还是坚持在角落里放着一台缝纫机,偶尔给老邻居们行个方便。
巷子里的年轻人大多搬去了新城区,留下的多是些老人。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最近巷口开了两家很有特色的小咖啡馆,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来。这种新旧交融的感觉挺奇妙的,既保留了老巷子的韵味,又带来了新的活力。
我在巷子里遇到小时候的邻居王阿姨,她正提着刚买的菜往回走。聊起来才知道,她女儿现在周末经常带着孩子回来住。“孩子就喜欢来这儿,说这里有城市里找不到的乐趣。”王阿姨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是啊,这条巷子承载的不仅是几代人的记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站在巷口往裡看,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偶尔有自行车铃声响起,伴随着谁家厨房里传来的炒菜声。这条冀州那里有站小巷的,就像这座城市的一个印记, quietly 讲述着时光的故事。每次路过这里,我都会放慢脚步,感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