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耍女娃,介休女孩玩乐趣
汾河的水哗啦啦地流,老城墙根下飘着油糕的香气,几个扎马尾辫的姑娘正围在一起翻花绳。穿红棉袄的那个手指特别灵巧,彩线在她指尖翻飞,不一会儿就变出个北斗七星。旁边看热闹的大妈咧嘴笑:“瞧这闺女手巧的,咱介休耍女娃就是心灵!”
这句话倒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会儿没有智能手机,女孩们的游戏都在巷子里展开。跳皮筋要念着童谣“小皮球,香蕉梨”,丢沙包得猫着腰左右躲闪。现在虽然少见这些老游戏了,但介休女孩找乐子的本事可一点没丢。你瞧广场上滑轮滑的初中生,鞋底彩灯闪着光,像踩着风火轮似的从人们身边掠过,马尾辫在傍晚的风里甩出青春的弧度。
老街新趣
后土庙前的青石板路,如今成了姑娘们拍照的好地方。有个穿汉服的大学生,举着团扇站在古戏台下,同伴举着手机找角度:“头稍微低点,对,笑一下!”快门声响起的瞬间,檐角的铜铃正好被风吹动,叮叮当当的,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这种古今交融的画面,如今在介休越来越常见。
要说现在的介休耍女娃,玩法可比我们那会儿丰富多了。上周我在张壁古堡见到个戴遮阳帽的姑娘,她不像其他游客那样走马观花,而是举着本子临摹星宿墙上的壁画。我问她画这个做什么,她抬头笑笑:“我是学设计的,把这些传统元素记下来,没准能用在毕业作品里。”阳光照在她认真的侧脸上,那种专注的神情特别打动人。
其实想想,介休女孩玩乐趣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玩。就像我妈那辈人,冬天聚在炕上剪窗花,牡丹鲤鱼的图案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现在年轻人玩短视频、做手账、组团骑行,形式变了,但那份在平凡日子里寻找诗意的心没变。这种生活智慧,大概就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昨天路过顺城关菜市场,看见两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在挑本地红枣。高个子的说要多买点回去做枣夹核桃,矮个子立刻接话:“记得少放糖,现在都讲究低糖养生。”她们讨论着怎么搭配食材,那股认真劲儿,就像在策划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其实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吧,把寻常日子过出滋味来,正是介休姑娘最擅长的事。
黄昏时分去汾河湿地散步,总能遇见跑步的年轻女孩。有个穿运动装的经常在这儿锻炼,她说沿着河边慢跑时,能看见夕阳把整片水域染成金红色。有次她突然停下来,掏出手机对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拍了段视频:“发给太原的闺蜜看看,咱们介休的傍晚多好看。”这种随手分享的美好,让简单的休闲活动多了几分温暖的意味。
从古至今,介休耍女娃的方式在变,但那份活泼泼的生活气息始终没变。她们在古老的土地上生长出新的枝桠,让传统与现代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或许这就是这座小城最动人的风景——永远有年轻的灵魂,用各自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活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