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附近300块钱的爱情,潮汕地区叁百元的情感故事
巷口阿婆的茶摊冒着热气,我数着口袋里皱巴巴的叁百块钱。这笔钱在城里可能就够看场电影,但在这座老城里,却像韩江水一样,能泛起不一样的涟漪。
老城角落的遇见
我在牌坊街后面那条窄巷里认识了阿音。她守着个卖草粿的小摊,木桶边总放着个装着零钱的铁盒。第一次去买草粿,我递过去五块钱,她找零时指尖沾着黑糖浆。“生意好吗?”我问。她擦擦手笑:“够交房租。”铁盒里零零散散的纸币,大概也就叁百块。
后来我常去,有时坐在摊子旁边的小凳子上和她聊天。她说潮州话软绵绵的,像草粿上的糖浆。有次下雨,她收摊时铁盒翻了,我们蹲在地上捡那些湿漉漉的钞票,数来数去差叁十块。我悄悄补了一张五十的进去,她发现后第二天多给了我一份草粿。
叁百块能做什么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叁百块实在不算什么。但在潮州的老城区,它好像变得特别经花。能买二十碗草粿,能在茶馆听一下午潮剧,能租一辆电动车载着人在古城里转叁天。
我和阿音最常做的是傍晚沿着古城墙散步。夕阳把墙砖染成橘红色,我们走到广济楼就折返。路上会买两瓶饮料,坐在长椅上看韩江上的船。她说想存钱去对岸的韩山师范学院听课,我数了数钱包里的叁百块,刚好够报名费。
有次路过金饰店,橱窗里最小的戒指也要叁千。阿音拉着我快步走开,却在隔壁小店花叁十块买了对银耳环。她戴上后在夕阳下晃了晃,说这样也很好看。
台风来的那天
八月份台风登陆,她的摊子没出摊。我打着伞找到她租的房子,屋顶漏雨,她用盆接着。我们花了二百八买了塑料布和钉子,我爬上爬下修补漏雨的地方。剩下的二十块买了猪肉和芥蓝,在她那个小厨房做了顿炒饭。
雨声很大,我们坐在门口看天井里积起的水洼。她说等攒够钱要把房子修一修,我看着手里还剩的几十块,第一次觉得叁百块太少了。
风雨小些时我去看她的草粿摊,棚子被吹垮了。第二天我们凑了六百块——我出叁百,她出叁百——重新搭了个更结实的。她说这是合资公司了,然后我们都笑了。
现在经过那个巷口,总能看到新棚子下忙碌的身影。有时是她在调糖浆,有时是她在给客人装草粿。铁盒里的钱多了些,但最初那叁百块钱的温情,还留在草粿的甜味里。韩江水依然在流,像这些细碎的日子,慢慢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