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品茶上课群,黄骅茶艺学习交流圈
最近在黄骅的朋友圈里,悄悄兴起了一个特别的地方——黄骅品茶上课群。说起来挺有意思,那天我就是在菜市场买蘑菇时,听见两位阿姨在聊这个。穿花衬衫的阿姨说得眉飞色舞:“你可不知道,那儿的老师连拿盖碗的手势都教得特别仔细。”
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我扫码加入了黄骅茶艺学习交流圈。群主是个温声细语的中年人,大家都叫他李老师。第一次线上课,他开视频泡茉莉花茶,热气从壶嘴袅袅升起,隔着屏幕好像都能闻到那股清香。
从烫壶温杯开始
“咱们今天不聊复杂的,就说怎么把茶泡得好喝。”李老师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背景里能听见清脆的瓷器碰撞声。“很多人觉得茶艺高深,其实啊,就是怎么对待这片叶子。”
他演示烫壶的步骤时特别认真:“这不只是清洁,更是让茶具记住温度。就像冬天握手,谁不喜欢暖和的手呢?”这个比喻让我忍不住笑了,但细想确实在理。原来每个看似多余的步骤,背后都有它的道理。
群里有人问,为什么家里泡的茶总不如茶店的好喝。李老师耐心解释:“水要活,心要静。自来水接出来放一会儿,烧水别等到大滚,这些都是小事,可小事做好了,味道就不同了。”
几周下来,我发现这个黄骅品茶上课群特别接地气。大家经常分享各自的泡茶经历——王阿姨说她用新学的办法泡铁观音,老伴破天荒地喝了叁杯;开出租的刘师傅说现在出车前会泡壶茶带着,比碳酸饮料解乏。
茶香里的烟火气
上个月,群里组织了一次线下活动。地点就在李老师家的小院子,十几个人围坐在石桌旁,带来的点心摆了一桌子。李老师拿出一包黄骅本地不太常见的凤凰单丛,神秘地说:“今天咱们尝尝这个。”
热水冲下去的瞬间,一股独特的山场气息弥漫开来。坐在我旁边的张姐轻轻“呀”了一声:“这香味,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后山的野果子。”她的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打开了话匣子。
做会计的小赵说,她每次对账心烦时就起身泡茶,看着茶叶舒展,心情也跟着放松了。退休的杨老师则喜欢在泡茶时听戏曲,他说茶是安静的,戏是热闹的,这一静一动正好。
那天我们聊到夕阳西下,壶里的茶续了又续。临走时,李老师给每人包了一小撮茶叶:“拿回去,明天早晨泡。”后来大家在群里分享,同样的茶叶,第二天自己泡时,不知怎么就是泡不出那天的味道。
也许就像李老师说的,茶这东西很奇怪,它记得泡茶人的心情,记得当时的气氛。黄骅茶艺学习交流圈里常有人说,在这里学的不只是怎么泡茶,更是怎么在忙碌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一盏茶的时间。
如今这个群已经发展到两百多人,每天依然热闹。早上有人分享晨泡的龙井,晚上有人问失眠该喝什么茶。上周新来的小姑娘问,要不要买很贵的茶具才能开始学茶,李老师回复说:“先找个你喜欢的杯子,其他的慢慢来。”这句话,大概就是这个群最好的注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