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品茶加痴,双城茶韵添信
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双城品茶加痴”的消息,刚开始还以为是营销号套路,直到上周末被老同学拉去参加了茶会,才发现这事儿真有点意思。
那天下午我们约在城南的茶舍,刚进门就闻到一股子焙火香。同学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现在找茶馆都得先加这个。”他给我看那个叫“双城茶韵添信”的页面,里头全是本地茶客分享的私藏好店。老板娘端着茶盘过来搭话:“现在老客都这么找上门,比在大众点评翻来翻去省事多啦。”
两杯茶的距离
我在城北上班,住在城南,以前总觉得跨区喝个茶太折腾。现在可好,上周叁下班前在“双城品茶加痴”群里发消息,十分钟后就在公司楼下和茶友喝上了当年春摘的凤凰单丛。这要搁以前,得专门约周末才能尝到这样的鲜味。
茶汤在玻璃壶里泛着蜜黄色,隔壁桌的大哥凑过来搭话:“你们也是看‘双城茶韵添信’找来的?”他掏出手机给我们看收藏的八家茶室,“我昨天在河东,今天在河西,跟着这上面的推荐跑,比美食博主靠谱。”
说来也怪,现在城里新开的茶室都不挂大招牌了,全是靠“双城品茶加痴”这样的渠道口口相传。上周去的那个藏在老小区里的工作室,要不是按着导航拐叁个弯,根本发现不了木门上那个小小的“茶”字。
老板娘边烫茶杯边说:“现在我们备茶都看加痴群里的预订,昨天刚到的漳平水仙,今天就能让南北城的茶友都尝到。”她拎起陶壶往茶海注水,热气腾起来的那瞬间,我突然觉得这两个城区的距离,其实就隔着一杯茶。
茶香里的信任
记得头回通过“双城茶韵添信”约茶时我还挺忐忑,万一是卖茶叶的托儿呢?结果到场发现都是正经茶友,有个戴眼镜的老师还自带茶针和大家分享藏品。现在想想,这种联系看似松散,反而比很多商业平台来得实在。
前天遇到个有意思的事。群里说城北新到批武夷山正岩茶,我顺手转给住在那边的前同事。结果第二天他特意发消息感谢,说很久没遇到这么地道的果香肉桂了。你看,就这么个简单的“双城品茶加痴”动作,倒让几年没联系的旧相识重新坐到了一张茶桌前。
茶凉了又续,续了又凉。看着玻璃杯里舒卷的茶叶,忽然觉得这套方式妙就妙在它不成系统——没有评分制度,不打星不上榜,就是茶友间最朴素的分享。就像小时候街坊邻居推荐杂货铺那种感觉,嘴上说着“拐角第叁家”,手里已经给你画好了地图。
暮色渐浓时,茶舍陆续亮起暖黄的灯。我翻着“双城茶韵添信”里新标注的茶室地址,想着明天该去尝尝河对岸那家新到的荒野白茶。茶香还在鼻尖绕着,心里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的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