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品茶喝茶工作室,辛集品茗休闲茶座体验
走进辛集品茶喝茶工作室,木门吱呀一声在身后合上,街市的喧嚣忽然就远了。迎面是焙火的暖香,像老朋友温厚的手掌拍了拍你的肩。
店主老杨从茶海后抬起头,不紧不慢地烫着杯子。“来了?”他这么招呼着,仿佛你只是出了趟远门刚回来。这里的节奏总是慢半拍,水沸的声音,盖碗轻碰的声音,都清清楚楚。
茶香里的老时光
记得头一回来,我盯着架子上那些深褐色的茶饼发愣。老杨啥也没说,只是掰了一小块放进盖碗。茶汤入口,有种老木头和薄荷混在一起的味道,说不上多惊艳,但喉间留下的甜润,却让人忍不住想再来一杯。
“这茶啊,”老杨那时笑了笑,“得慢慢品。就像咱们这辛集品茗休闲茶座体验,急不得的。”他说话时,手里的壶稳稳地注水,水流始终不断。我才注意到,墙上连个钟都没有。
后来成了常客,我才渐渐明白老杨那句话的意思。在他这个辛集品茶喝茶工作室里,时间是用一泡又一泡的茶来计算的。第一泡还带着拘谨,到了第叁泡,茶叶才真正舒展,像睡醒了似的。这时候的茶汤,滋味最是饱满。
常来的有退休的李老师,每周叁下午准时出现。他最爱那个靠窗的位置,说是能看见梧桐树的四季。春天看新芽,夏天看浓荫,秋天看落叶,冬天看枝桠间的天空。他就那么坐着,一本书,一壶茶,就是一个下午。
还有个做设计的年轻人,总背着笔记本电脑来。奇怪的是,他来了很少干活,常常就是发呆,看着老杨养的那几盆文竹出神。有回我听见他跟老杨说,在这个辛集品茗休闲茶座待上半天,比喝什么提神饮料都管用。回去后,思路特别清晰。
老杨的茶室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催人。一壶茶你喝上叁小时,他也不会给你脸色看。有次我问他不担心翻台率吗?他正在给一把用了十年的紫砂壶淋水,头也没抬:“茶有茶缘,人有人的节奏,强求不得。”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也变了。以前喝茶就是解渴,现在却能分辨出不同水温泡出的差别。95度的水和沸水冲下去,香气真的不同——一个含蓄,一个张扬。周末的早晨,我会特意过来喝杯早茶。老杨总是已经烧好了水,见到我就拿出我常喝的那款茶叶。
这个辛集品茶喝茶工作室,说到底是老杨用二十年光阴泡出的一壶茶。不浓不淡,不急不缓,刚好是生活的温度。它教会我的,不只是怎么品茶,更是怎么在快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一方安静的角落。
昨天去的时候,发现李老师没在看梧桐,而是在教那个设计师怎么品岩茶的“岩韵”。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叁个人的影子拉长,投在斑驳的老地板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大概就是老杨常说的“茶缘”吧——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不同的人生因为一杯茶,有了短暂而温暖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