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怎么看附近的人卖,周边居民交易实况
站在敦煌的夜市口,烤肉摊的烟雾混着孜然香飘过来,我突然想起个事儿——这儿的人都是怎么做生意的?
巷子深处有个卖杏皮水的大姐,三轮车上摆着七八个玻璃缸。我蹲在旁边看她忙活,有个戴草帽的大爷过来,二话不说先灌了半杯。大姐笑着指指二维码:“老规矩,三块。” 大爷抹抹嘴扫码,临走还顺走两瓣糖蒜。这种熟客之间的默契,比明码标价还牢靠。
骆驼刺丛里的临时摊子
往鸣沙山方向走,遇见个在骆驼刺堆里支遮阳伞的阿姨。她卖的是自己捡的戈壁石,每块都擦了油光发亮。有游客问价,她伸出三个指头:“三百。” 对方还价三十,她直接把石头收进布袋:“这石头跟我十年了,不急着嫁。” 她告诉我,在这片沙漠上讨生活的人,都懂得什么时候该咬定价钱,什么时候该送碗水给过路人。
隔壁画唐卡的年轻人更绝。有游客想买飞天图,他摇头说这幅不卖,那是给莫高窟修复师傅的谢礼。他棚子里挂着未完工的菩萨眼睛,说每笔都得顺着敦煌的脾气画。“你看月牙泉为什么千年不干?这儿做买卖也得像泉水,看着浅,底下通着暗河呢。”
最让我愣住的是在党河边。放羊的老汉用柳条编小筐,过路的司机放下车窗扔出十块钱,自己拿筐装走两个梨。我问不怕有人白拿吗?他笑得满脸褶子:“风沙都埋不掉的路,还能让心眼歪了?” 黄昏的光照在他佝偻的背上,我突然明白,在这片曾经商队往来的土地上,周边居民交易实况早成了种本能。
夜市亮灯时回到城里,卖木雕的店主正在收摊。他留了块胡杨木镇纸给隔壁水果摊,换回半袋李广杏。转身看见我,直接把杏子塞我怀里:“尝个鲜,明天赶早来看飞天木雕。” 走出很远回头,他还在暮色里挥手,像戈壁滩上永远立着的胡杨。
摸着口袋里温热的杏子,我忽然懂了敦煌怎么看附近的人卖——哪用得着刻意打听,沙子里都渗着千年商道留下的智慧。那些挂在摊主嘴角的笑,摆在粗布上的货物,甚至随手递来的一碗茶,都是这片土地最直白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