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大学城400元叁小时服务,校园周边叁小时体验
最近和同学聊天,听说日喀则大学城附近有个挺特别的叁小时体验项目,只要四百块。这事儿听着新鲜,我们学校周边啥时候有这种服务了?正好下午没课,我决定亲自去瞅瞅。
顺着校园南门往外走,拐过两个路口就看到了服务点。其实就是个不太起眼的小门面,但里面收拾得挺干净。负责接待的藏族姑娘普通话带点当地口音,笑起来特别淳朴。她给我递了张单子,上面密密麻麻列着可选项目——藏香制作、唐卡绘画基础、甚至是简单的藏语速成。这可跟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意想不到的藏文化初体验
我选了藏香制作,被带到里间的工作坊。指导老师是位当地阿姨,手把手教我怎么把柏木粉、藏红花这些原料按比例调配。她说这些配方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边说边把我的手掌摊开,让我感受香料的质感。说实话,长这么大头回静下心来闻檀香的味道,莫名觉得整个人都踏实了。
搅拌香料的时候,隔壁间传来断断续续的藏语朗读声。原来是对情侣在学日常用语,“扎西德勒”说得磕磕巴巴的,把老师都给逗笑了。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彩绘的木质窗框上,这个四百块买来的叁小时,突然让人格外珍惜。
成型的那柱藏香被我装进牛皮纸袋时,老师突然说起她女儿也在大学城读书。“现在年轻人总盯着手机看,能来接触老手艺的越来越少了。”她低头整理着工具,语气里听不出埋怨,倒像是某种温柔的坚持。
校园周边那些被忽略的风景
后来我又去了两次,把唐卡绘画和藏语体验都试了个遍。画唐卡那次,我连直线都描不直,老师却夸我选的青绿色很有高原天空的神韵。学藏语时发现“谢谢”要说“托及其”,舌头总打结,但那个瞬间突然理解了什么叫“语言的温度”。
现在偶尔路过校门口,总会多看一眼那个小门面。想起隔壁班班长说过,他参加的藏香制作班凑巧遇见了心仪的女孩;听说文学社的学姐在那学会藏语歌后,去牧区采风时和当地孩子打成了一片。这些四百元叁小时服务带来的故事,正在校园里悄悄流传。
昨天在食堂遇见几个新生讨论周末去哪玩,我顺口提了句校园周边叁小时体验。他们瞪大眼睛的反应,和我当初一模一样。或许在日喀求学的日子里,我们都在寻找这种既能触摸传统,又不脱离现代节奏的独特交集。
放下餐盘时忽然想到,下个假期该带外地来的朋友也去体验下。毕竟在雪域高原上大学,这样的日喀则大学城400元叁小时服务,确实值得被更多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