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附近100块钱的爱情,亳州周边百元情感故事
小巷里的暖光
老李的面包车在亳州南郊的国道边停下时,路灯刚好亮起来。他摇下车窗,点了支烟,望着对面那家“好再来”面馆。这家店他来过叁次,每次都是见同一个人——个总爱穿红毛衣的女人。
“来了?”女人从面馆里走出来,手里还提着两个打包盒。她四十出头,眼角有细密的皱纹,但笑起来很暖和。“给你带了韭菜盒子,还热乎着。”
老李接过盒子,从钱包里摸出一张百元钞票。女人推让两下,最后还是塞进了口袋。他们没再多说话,只是并排坐在面包车后排,安静地吃着晚饭。
这是他们认识的第四个月。老李跑长途货运,女人在纺织厂做工。每次老李路过亳州,都会约她见一面。有时候是半小时,有时候能待上一小时。百块钱,有时候是顿饭钱,有时候是给她买条围巾,有时候就是单纯塞给她。两个离了婚的人,在这座小城边缘,小心翼翼地互相取暖。
纺织厂午休时
女人的工厂在亳州老城区,午休时工友们爱凑在一起聊天。上周叁,她听说了隔壁车间王大姐的事。
王大姐丈夫卧床叁年,她每天下班还要赶去菜市场捡剩菜。厂里有个保安经常帮她留些品相不好的蔬菜,每次收她十块八块,却总往袋子里多塞两个番茄或一把小葱。这事被传开后,有人笑话他们,王大姐却红着眼眶说:“这年头,能遇见个真心想帮你的人,比中彩票还难。”
女人听着,想起老李上次冒雨给她送来的那包感冒药。药店里卖叁十八,老李却非要给她一百块,说剩下的买点红糖。她捏着那张钞票在药店门口站了很久,最后买了最便宜的药,把找零的六十二块仔细收好。
这些亳州周边的百元情感故事,听起来寒酸,却是很多普通人生活里唯一的甜头。
老李其实不宽裕。他每月要寄两千块钱回老家给孩子当生活费,卡车贷款还有八个月没还清。但他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女人说起想给女儿买件新羽绒服时,那双粗糙的手不停揉搓着旧外套的衣角。
后来老李总找各种理由给她塞钱——今天说是朋友送的购物卡用不完,明天说捡了个便宜货。女人每次都笑着收下,然后悄悄记在本子上。她想着等春天来了,要用这些钱给老李买双好点的登山鞋,他开车走夜路需要。
今晚的韭菜盒子很好吃,女人特意多放了鸡蛋。老李吃得很香,连掉在包装纸上的碎屑都捡起来吃了。他们聊起最近物价上涨,聊起各自孩子的成绩,聊起开春后天气会不会暖和些。
“下周叁我还会路过。”老李临走时说。
女人点点头,把空餐盒收拾好。那张百元钞票在她口袋里被捏得温热,她打算下次见面时,用这钱给老李买条厚实的毛裤。虽然他们从来没说过什么山盟海誓,但这段亳州附近100块钱的爱情,让她觉得往后的冬天,或许不会那么难熬。
面包车的尾灯消失在夜色里,女人站在原地看了很久。风有点冷,可她心里是暖的。这世间的情分啊,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一百块钱的温度,刚好够两个孤独的人互相扶持着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