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品茶海选工作室,凌海茗茶海选工作室
凌海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最近街上总能听见有人聊起“凌海品茶海选工作室”和“凌海茗茶海选工作室”。这两家名字听着像兄弟,都做茶,可细品起来,味儿还真不太一样。
我头一回听说的时候,心里也犯嘀咕:这不就是卖茶叶嘛,能有多大区别?可去过几次才发现,这里头门道深了。先说“凌海品茶海选工作室”吧,推开门,迎面就是一张大长桌,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茶盏。老板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话不多,但一说到茶,眼睛就亮了。他这儿最特别的是“海选”模式——几十种不同产地、不同年份的茶样一字排开,你可以从龙井尝到普洱,从春茶喝到秋茶,直到找到最对自己胃口的那一款。
记得有次我去,碰见个年轻姑娘在选茶,她说要送长辈,但不懂茶。老板也不急着推销,而是慢悠悠地问:“老人家平时口味重不重?胃好不好?”然后才推荐了叁款温和养胃的熟普让她试。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地方——“凌海茗茶海选工作室”。
换个地方,换个味道
“凌海茗茶海选工作室”在城南,装修更精致些,茶具都是配套的紫砂壶。他们家主打“茗茶”,更注重茶的品级和冲泡手法。老板娘泡茶时特别讲究,水温、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她说:“好茶得像对待朋友一样,你得懂它的性子。”这话说得真在理。
两家工作室虽然都叫“海选”,但路子不同。一个像逛集市,热闹,选择多;一个像赴茶会,精致,重体验。不过他们有个共同点:都不急着卖茶。有时候客人坐一下午,就为了慢慢品两叁泡茶,他们也不会不耐烦。
我后来成了常客,发现来这儿的人形形色色。有真心爱茶的老茶客,一坐就是大半天;也有刚入门的年轻人,好奇地问这问那;还有附近公司的白领,中午抽空来放松片刻。茶室就像个小小的社交场,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杯茶打开了话匣子。
最让我感动的是上个月见到的一幕。一位老人带着小孙子来,孩子起初坐不住,老板就拿出个小茶宠给他玩。慢慢地,孩子安静下来,看着爷爷怎么闻香、怎么品茶。老人一边品一边给孙子讲:“这喝茶啊,急不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些工作室卖的不只是茶,更是一种慢慢来的生活态度。
现在生活节奏快,大家都忙着赶路,能静下心来喝杯茶的时间越来越少。可在这两家工作室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沸水冲入茶壶时升起的白雾,茶叶在水中舒展的身姿,还有唇齿间留存的茶香,都在提醒我们:有些美好,值得停下来细细品味。
每次离开时,我都会带上一点新发现的茶叶。不一定是多贵的品种,但一定是当下最对味的。这大概就是“海选”的魅力——在众多选择中,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