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14岁学生北海一小时50元
最近朋友圈里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有位北海家长晒出张聊天截图,说给上初二的女儿请了个陪学小伙伴,对方也是个14岁的学生,收费是一小时50块钱。这事儿听着新鲜,我倒想琢磨琢磨。
你说现在的小孩,怎么小小年纪就开始琢磨赚钱门道了?我特意找那家长聊了聊,她说女儿数学老是跟不上,请大学生家教吧,动不动两叁百一小时,实在吃不消。后来邻居推荐了个方法,说找个高年级的尖子生陪着写作业,效果可能更实在。
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
那个当陪学的小伙伴是重点中学的初叁学生,据说在年级里排前二十。家长跟我说,刚开始也担心两个孩子在一起会不会光顾着玩,没想到效果出人意料。那个小老师特别认真,每次来都带着自己整理的错题本,两个孩子趴在书桌前,一个讲一个听,遇到难题还会争论几句。
最让家长意外的是,自从找了个同龄人陪学,女儿写作业积极多了。以前催半天不动弹,现在每到周末下午就主动问“小老师什么时候来”。可能这就是同龄人之间的默契吧,有些解题思路,大人觉得理所当然,孩子们反倒能用彼此能理解的方式讲明白。
这种北海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的陪学模式,其实挺符合经济学里说的“帕累托改进”——请人的家长省了钱,陪学的孩子赚了零花钱,两个孩子还都能学到东西。
藏在零花钱背后的成长课
我跟那位当小老师的初中生通过一次电话,孩子说话特别有条理。他说最开始也没想赚钱,就是帮邻居家妹妹讲了几道题,后来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这需求。现在他固定每周辅导叁个学生,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
“比打游戏充实多了,”他在电话里笑,“原来自己懂和让别人懂是两码事。”为了讲清楚一道几何题,他得提前琢磨好几种解法,这个过程反倒把自己的基础打得更扎实了。这话说得挺在理,最好的学习方式不就是教会别人吗?
这种14岁学生北海一小时50元的报酬,对孩子们来说可能不只是零花钱那么简单。它像一把钥匙,提前打开了社会实践这扇门。怎么安排时间,怎么沟通讲解,这些都是课本里学不来的本事。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么小的年纪就接触有偿服务,会不会太早了点?但换个角度想,我们小时候不也帮着邻居照看小孩,或者帮同学补课换点零食吗?只是现在变得更规范了而已。
那位家长还告诉我个细节,有次女儿月考进步了十几名,非要用自己的压岁钱给“小老师”发红包。两个孩子推来推去的样子,让她特别感慨。这种纯粹的学习伙伴关系,可能比很多昂贵的课外辅导更有温度。
说到底,教育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灌输。那个收50元时薪的初中生,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何尝不是在温故知新?而请家教的家庭,既解决了学习难题,又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双赢的局面,或许正是当下教育最需要的补充。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新鲜事物都需要时间去检验。这种陪学模式能不能持续有效,还得看两个孩子是否合拍,家长能不能把握好分寸。但至少现在来看,这个北海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思考教育的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