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约茶上课,蒙自品茶学习体验
最近朋友圈总被“蒙自约茶上课”刷屏,看着照片里氤氲的茶气和朋友们专注的神情,心里直痒痒。这周叁终于按捺不住,跟着熟客朋友走进了城南那家青砖小院。
推开木门瞬间,焙火的暖香扑面而来。老师傅正在给五六个人演示如何温杯烫盏,动作行云流水。原来所谓的“上课”,既不是正襟危坐的讲座,也不是走马观花的体验——我们真的像学生一样,围着长条茶桌记笔记,上手练习时还会被温柔地纠正手势。
从烫壶温杯开始的门道
“觉得泡茶很简单对吧?”老师傅笑着拎起紫砂壶,“但你们知道为什么非要顺时针注水吗?”见我们面面相觑,他手腕轻轻画着圈,“这样水流更稳,茶叶不容易被惊着。” 听着像在聊怎么照顾小动物似的。
轮到我自己冲泡时,手抖得差点把盖碗打翻。邻座的阿姨轻声提醒:“姑娘别急,你看叶尖都在水里跳舞呢。”低头看去,卷曲的滇红在碧色茶汤里缓缓舒展,真像在跳圆舞曲。这种蒙自品茶学习体验,比想象中更有诗意。
第叁泡时终于掌握了节奏。老师傅凑近闻了闻我的茶汤:“这次对了!香沉在水底,没飘上来。”原来以前喝茶都是囫囵吞枣,从未察觉茶香还有层次之分。
茶点里的风物志
中场休息时,店家端来玫瑰鲜花饼。酥皮簌簌落下时,老师傅突然说:“你们吃的玫瑰糖,用的是我们蒙自十八弯的墨红玫瑰。”他掰开饼皮指向花馅,“早上带着露水采,正午前就要用蜂蜜腌渍。”
就着这口甜,再品刚沏的熟普,竟尝出木质陈香里绕着丝丝花蜜味。这种奇妙的味觉联动,让我突然理解什么是“在地风物”。后来每次蒙自约茶上课,我都会特别留意当日的茶点——有时是撒了盐霜的雕梅,有时是烤得焦香的建水豆腐,每样小食都在讲述这片土地的脾气。
茶过五巡,众人都松弛下来。对面戴眼镜的男生分享他收藏的2005年班章,斜对角的大姐说起她外婆用土罐烤茶的往事。茶桌变成没有边界感的客厅,人与人之间隔着袅袅茶烟,反倒比很多社交场合更容易聊得深入。
临走前看了眼墙上的课程表,下周要讲雨季茶叶的保存技巧。老师傅包了包练习用的茶样递过来:“回家用今天教的回旋斟茶法,你养的那盆绿萝都能长得更精神。” 月光下抱着这包茶叶走在石板路上,忽然觉得,这大概就是生活该有的温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