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品茶私人工作室,滨州茶艺私享空间
滨州这座小城藏着不少惊喜,昨天朋友神神秘秘地带我去了家茶室,进门就被满屋茶香包裹着。老板娘正不紧不慢地烫着白瓷盖碗,紫砂壶嘴飘出的水汽在午后阳光里打着旋儿。
要说这滨州品茶私人工作室啊,和普通茶馆真不太一样。没有喧闹的麻将声,也没有人来人往的嘈杂,每个茶室都用竹帘隔开,像是专门辟出的小天地。我缩在藤编圈椅里,看茶叶在玻璃壶中慢慢舒展,忽然觉得时间都慢了下来。
茶香里的私人时光
老板娘递来手写茶单,字迹娟秀得像她手腕上的玉镯。她说来这儿的人,有的是谈事的商务客,也有单纯想躲清静的白领,上周还有个老爷爷专门来喝八十年代的普洱。"每批茶叶都是我亲自去福建挑的",她说话时眼角弯弯的,"水要用虎跑泉捎来的,茶点嘛...隔壁婶子做的桂花糕最配秋茶"。
现在这种滨州茶艺私享空间渐渐多了起来。有的藏在老巷子的青砖院里,有的躲在商务楼高层,但共同点是都带着主人的脾气秉性。城南那家爱玩中西合璧,用威士忌杯喝冰滴乌龙;城东的坚持传统,连烧水都要用红泥小炭炉。
我特别喜欢观察其他茶客。斜对面那桌应该是在谈生意,但说话声轻得像是怕惊扰了茶叶。靠窗的姑娘对着笔记本电脑敲字,偶尔抬头望着窗外梧桐发呆。在这种地方,谁都不会觉得独自呆着尴尬——毕竟茶杯本身就是最好的陪伴。
茶艺师小陈给我泡凤凰单丛时,讲了个有趣的事。有对情侣每周叁固定来试新茶,半年后男生在茶台边求了婚,现在孩子满月还送来红鸡蛋。"茶凉了能再续,人情味却要时时保温",她边说边用茶夹翻动着醒茶罐,手法轻柔得像在给婴儿翻身。
暮色渐浓时,茶台已经换过叁拨客人。新来的几个年轻人围着茶盘讨论岩茶的火工,争论着"蛤蟆背"是不是检验岩茶的唯一标准。窗外的霓虹灯亮起来,反倒衬得屋里那盏纸灯笼格外温柔。
走出门时衣裳还沾着茶气,朋友问我是不是也该弄个家庭茶席。我回头看看亮着暖灯的窗户,忽然明白为什么人们需要这样的地方——在茶香编织的结界里,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做个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