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品茶课程工作室,老河口茶艺研习工作坊

发布时间:2025-11-04 00:05:52 来源:原创内容

路过老河口中山路时,总会被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牵住脚步。那扇挂着竹帘的木门后,就是最近街坊们常提起的“老河口品茶课程工作室”。说来也巧,隔壁新开的“老河口茶艺研习工作坊”竟和它开着对门,这番景象倒成了我们这座小城的新景致。

起初我也纳闷,这两家听着看着都相似的地方,会不会互相较劲?直到上周被爱喝茶的邻居拉去体验,才发现里头别有洞天。工作室的王师傅是本地人,满口亲切的方言让人瞬间放松。“咱这儿不搞那些虚的,”他边说边摆出青瓷盖碗,“就先说说怎么把一杯茶喝明白。”

从一片树叶开始的故事

工作室的课总带着烟火气。王师傅教我们捧起干茶先闻香,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托着茶荷的样子,像极了老中医抓药。“别看都是绿茶,咱老河口的云雾毛尖带着板栗香,外地的龙井可是豆香味。”他随手掰开茶饼,指着纹理说,“这就跟看树的年轮一个理儿”。

最让人惊喜的是练习冲泡环节。原来水温不是死的,发酵轻的茶要85度,像铁观音这类就得沸水逼香。我第一次手抖注水,把茶叶冲得满壶打转,王师傅哈哈大笑:“这哪是泡茶,分明在搅拌汤嘛!”

对门的工作坊则是另一番光景。李老师是从省城回来的茶艺师,素色旗袍总是熨得服服帖帖。她的研习班上,学员们都在练习如何让水流如丝绸般顺滑。“注水要顺着杯壁走,”她轻声示范,“想象自己在画一个温柔的圆圈。”那些年轻姑娘们凝神屏气的模样,倒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

茶香里的两种温度

慢慢地,我成了两边的常客。发现在工作室能尝到炭火焙出的野茶,带着太阳晒过的味道;而在工作坊则见识了冷泡茶,用山泉水浸泡六小时,喝起来像露水般清甜。

有意思的是,两边的学员也开始串门。工作室的老茶客会去工作坊学插花布席,工作坊的年轻人则跑来请教如何辨别陈年普洱的真伪。王师傅和李老师偶尔还会联合举办茶会,一个负责讲解茶山风土,一个设计茶席美学。

记得有个周末的午后,两间教室的门都敞开着。左边传来王师傅洪亮的声音:“茶汤金黄透亮才是好茶!”右边飘来李老师轻柔的指导:“手腕再放低两寸。”金色的阳光斜照进屋子,两股茶香在走廊上交汇,竟分不清哪边飘来的更醉人。

现在每次路过这条街,都能看见不同的风景。有时是工作室里围坐着品评新茶的大爷们,有时是工作坊里练习茶礼的年轻人。这两家看似相似却各有千秋的地方,悄悄改变了我们这座小城的午后时光。或许明天,该去王师傅那儿尝尝他新到的凤凰单丛,顺便向李老师讨教如何用盖碗不烫手——这喝茶的学问啊,永远有学不完的乐趣。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