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附近学生24小时随叫随到电话,灯塔旁学子随时待命热线

发布时间:2025-11-04 02:00:26 来源:原创内容

昨晚十点多,张阿姨家的水管突然爆了。水哗哗地往外涌,儿子在国外出差,老伴儿也不在家。她急得团团转,突然想起社区公告栏上贴着的那个电话号码——灯塔附近学生24小时随叫随到电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拨通了那个号码。

电话刚响两声就被接了起来。“阿姨您别急,我们五分钟就到!”十分钟后,叁个附近大学的学生带着工具箱跑进了张阿姨家。他们利索地关上总阀门,清理积水,还帮忙联系了专业水管工。临走时,那个戴眼镜的男生笑着说:“我们就住在灯塔旁边的学生公寓,有事随时打这个灯塔旁学子随时待命热线。”

一盏灯照亮一片社区

这个特别的服务其实源于去年秋天的一个雨夜。计算机系大二学生李默在回宿舍的路上,看见一位老爷爷在灯塔下徘徊。原来老人迷路了,又没带手机。李默把老人送回家后突然想到:灯塔是这片区域最显眼的地标,而周边住着不少独居老人。我们这些学生年轻力壮,为什么不能做点什么?

他在宿舍聊天时提起这个想法,没想到七八个同学立刻响应。班长王悦负责联系社区居委会,体育特长生刘强组织值班排班,细心的女生林晓雯设计了宣传单。就这样,“灯塔附近学生24小时随叫随到电话”服务悄悄启动了。

刚开始只是帮忙搬重物、修电脑这些小事。后来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从代取快递到陪护就医,从辅导功课到应急维修。他们的工具包里常备着手电筒、创可贴、螺丝刀,甚至还有一本周边商铺的联系手册。

住在临海小区的赵大爷告诉我:“这些孩子啊,比自家儿女还靠得住。上周我高血压犯了,拨通那个灯塔旁学子随时待命热线,两个孩子轮流守了我一夜。”说着,他指了指茶几上果篮,“这橘子就是他们昨天带来的。”

深夜的守望者

凌晨两点的海滨路上,只有灯塔规律旋转的光束。学生公寓301室还亮着灯,今晚的值班组长是刘强。他在整理值班记录,旁边放着充满电的叁个充电宝。“这些都是救命用的,”他拍拍充电宝,“上次台风天停电,好多老人的手机都没电了。”

记录本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小事:周一下午帮3栋的王奶奶修好了微波炉;周叁早上陪李爷爷去医院复查;就在刚才,他们还接到一个外国游客的电话,对方在灯塔景区迷路了。刘强和两个同学骑着共享单车,十分钟就把人接了回来。

“最惊险的是上个月,”刘强回忆道,“有个小朋友在礁石上玩潮水困住了。我们五个同学手拉着手组成人链,硬是在涨潮前把孩子救了上来。”这件事后,他们在宣传单上加上了潮汐时间和安全提醒。

问起辛苦不辛苦,刘强笑了:“说不辛苦是假的。但每次听到电话那头说‘我就知道打这个灯塔附近学生24小时随叫随到电话准没错’,就觉得特别值。”他看了看墙上的钟,“再过一个小时就换班了,得保持清醒。”

窗外,灯塔的光芒正好扫过窗口,把整个房间照得透亮。这道光每天晚上都在这里旋转,就像他们的承诺,从未间断。

现在,这个自发组织的服务队已经发展到叁十多人。他们设计了值班础笔笔,建立了物资共享库,还和社区诊所签订了应急协议。但那个号码始终没变——无论白天黑夜,只要你需要帮助,总能找到这群住在灯塔旁边的年轻人。

海洋大学的陈教授偶然得知了这个故事,他在朋友圈写道:“以前总觉得灯塔是给渔船指引方向的,现在明白了,真正的灯塔,是那些在别人需要时能随时点亮自己的人。”这条朋友圈收获了两百多个赞,其中十几个来自接受过帮助的居民。

清晨六点,新一天的值班开始了。接班的同学仔细检查着工具包里的物品,给值班手机充上电。阳光渐渐洒满海面,与灯塔的光芒交融在一起。电话静静地躺在桌上,等待着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