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那里有站小巷,庐山站旁巷陌何处寻
来庐山旅游的朋友们,可能都听过这么个说法:"庐山那里有站小巷"。这话听着挺有意思的,像个暗号似的。我头一回听说时,也琢磨了半天——这到底是指庐山车站旁边真有条小巷子,还是另有什么讲究?
说起来,庐山站是不少游客的第一站。出了站台,四下张望,现代化的广场、整齐的马路,乍看和其他高铁站没什么两样。可要是你多留个心眼,往车站南边那片老居民区走,还真能发现些不一样的地方。
巷子里的庐山味
拐进那片居民区,眼前的景象突然就变了。宽阔的马路变成了窄窄的巷道,两旁是有些年头的楼房,墙面上爬着青藤。早上八九点钟,这里最是热闹,卖早点的铺子冒着热气,本地人端着碗站在街边吃拌粉,偶尔还能听见几句地道的九江话。这种生活气息,和几步之隔的车站广场完全是两个世界。
我在巷口找了个卖茶摊的大爷聊天,他在这住了四十多年。"您知道庐山站旁巷陌何处寻这话吗?"老爷子眯眼笑了笑:"这不就在眼前嘛!不过现在年轻人说的‘小巷’,未必单指这条具体的巷子。"他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在庐山,有意思的巷子多着呢,有的在镇上,有的就在山里头。"
这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庐山那里有站小巷"不全是字面意思,更像是说庐山这个地方,总能在不经意处藏着让人惊喜的角落。就像这些巷子,要不是特意来找,匆匆赶路的游客很可能就错过了。
往巷子深处走,石板路渐渐有了坡度。两旁开始出现些特色小店——不是那种专做游客生意的商铺,而是本地人常去的理发店、杂货铺,还有一两家传承了叁代人的竹器作坊。老师傅坐在店门口,不紧不慢地编着竹篮,那手艺看得人入迷。
说来也怪,明明离车站这么近,这里的节奏却慢得出奇。游客拖着行李箱从巷口经过,行色匆匆;而巷子里的人照样悠哉地过日子,下棋的下棋,聊天的聊天,仿佛外面的喧嚣与他们无关。这种反差,反倒成了这条巷子最迷人的地方。
再往里走,居然发现了一家旧书店。店面不大,书堆得满满当当,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中年人,正捧着本泛黄的《庐山志》在读。我问他怎么把店开在这公僻静的地方,他头也不抬:"庐山站旁巷陌何处寻?寻的不就是这种味道吗?"我们相视而笑。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回头望去,车站的霓虹灯在暮色中格外醒目,而这条小巷却沉浸在温柔的暖黄色光晕里。两个世界,就这么和谐地共存着。
离开的时候我想,或许"庐山站旁巷陌何处寻"这句话,提醒我们的不单是找一条具体的巷子,更是要学会在旅途中慢下脚步,去发现那些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的生活痕迹。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巷,恰恰保留了庐山最本真的一面,那是游客照和明信片无法传达的温度。
下次如果你也来庐山,不妨在行程里留出半天时间,随便找条巷子走走。不必刻意寻找什么景点,就这么漫无目的地逛着,听听当地人的家常,尝尝路边的小吃。相信我,这样的体验,可能比爬上山顶看日出更让你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