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泄火的小巷子,巢湖消暑的小巷子
夏天的巢湖,热浪一股一股地往人身上扑,黏糊糊的,甩都甩不掉。这时候,要是还挤在宽阔的大马路上,那可真是跟自己过不去了。本地人都知道,想寻一丝清凉,你得往那些不起眼的巷子里钻。
我说的就是那些老城区里的巷子,它们弯弯曲曲,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城市的肌理里。外面的世界被太阳烤得发白,一走进去,光线立刻就暗了下来,温度也仿佛降了好几度。墙根处,常年见不到太阳,长着滑溜溜的青苔,脚踩在有些松动的青石板上,会发出闷闷的响声。
巷子里的风与光
这里的风是活的,不像外面那样死气沉沉。它从巷子这头钻进去,又从另一头溜出来,带着湖水的湿气和老墙砖瓦的味道。你站在巷子中间,能真切地感觉到那股凉丝丝的风贴着你的皮肤滑过去,带走一身燥热。这感觉,比在空调房里憋着要舒服太多了,这是一种通了气的、活着的凉爽。
头顶上,是居民们横七竖八拉起来的晾衣绳,挂着的衬衫、裙子,被风吹得晃晃悠悠,在地上投下变幻的影子。偶尔有自行车铃“叮铃铃”地响着从身边经过,骑车的人也不着急,慢悠悠的,仿佛这暑气与他无关。墙角边,偶尔能看见一只蜷着尾巴打盹的猫,或者几个摇着蒲扇下棋的老人,棋子落在木棋盘上,“啪”的一声,清脆又安详。
这种静,不是全然的寂静,而是一种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安宁。它让你不由自主地就慢下来了,心里的那股因为炎热而生出的无名火,好像也被这穿堂风和琐碎日常给悄悄抚平了。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巢湖泄火的小巷子。
声音里的烟火气
再往里走,耳朵也开始忙起来了。你能听见某户人家里传来炒菜的“刺啦”声,闻到飘出的饭菜香;能听见大人喊着孩子回家吃饭的吆喝;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黄梅戏调子,混着知了的叫声,不但不觉得吵,反而让这巷子更显幽静了。
走累了,就在某个门槛上坐下来,或者靠在冰凉的石墙上。就那么看着,听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你会发现,原来巢湖消暑的小巷子,不仅仅是用身体去感受的,更是要用耳朵去听的。这些声音,构成了巷子独有的烟火气,它不宏伟,却足够踏实,能把人从浮躁里拉回来。
这时候,你可能还会碰到摇着拨浪鼓的卖货郎,或者推着小车卖绿豆汤、冰粉的小贩。花上几块钱,买一碗冰粉,那滑溜溜、凉沁沁的口感从喉咙一路到胃里,整个人都熨帖了。这可比任何昂贵的冷饮都来得痛快、来得实在。
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光芒给巷子一侧的墙壁镀上了温暖的边。风变得更大了些,吹在身上甚至有点凉意。该回家了。走出巷口,重新回到车水马龙的大街,那股热浪又一次包裹上来,但感觉已经完全不同。心里那份由巷子带来的宁静与清凉,仿佛形成了一层保护膜,让你有勇气再次走进这炎炎夏日里。下次心里燥得慌的时候,我还来这巢湖泄火的小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