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男人常去的洛阳小巷
巷口那碗热汤面
傍晚五点半,老陈蹬着二八大杠拐进了民主街。车轮轧过青石板发出熟悉的嘎吱声,他眯眼瞧着巷口那家招牌褪色的面馆,灶台上蒸腾的白雾正裹着香气往外飘。这是他在拖拉机厂退休后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周叁总要来这儿喝碗羊肉汤。
掀开塑料门帘,老板正抻着面片往锅里甩,头也不抬地喊:"老规矩?"老陈嗯了声,熟门熟路拐进里间。十来平米的屋子摆着四张方桌,穿工装的老张正往汤里掰烧饼,旁边穿篮球服的小伙子嗦面嗦得满头汗。叁种年纪的男人,在这条宽不过叁米的小巷里,守着同一锅滚了二十年的老汤。
藏在电线杆后的棋局
往巷子深处再走五十步,电线杆后面总围着群人。老孙头攥着棋子犹豫了十分钟,对面穿跨栏背心的老李也不催,顺手从墙根摸出半瓶仰韶酒抿了一口。观战的王老师忽然插嘴:"跳马呀!"瞬间引来七八声反对,吵得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走。
在这条被戏称为"男人避难所"的巷子里,你能看见刚下班的白领把西装搭在石凳上,也能遇见送完货的快递员蹲在旁边观战。谁家孩子考学了,谁单位改制了,消息都在这楚河汉界间流转。那只总来蹭食的狸花猫,最近居然胖得钻不进墙洞了。
巷子中段有家只卖白酒和花生米的小铺,老板在窗口挂了个手写牌:"赊账不超过叁天"。但真正让男人们惦记的,是柜台后面那台旧冰柜。叁伏天里,穿着跨栏背心的老熟人们聚在梧桐树下,就着冰镇啤酒聊钓鱼经,说到激动处拿酒瓶在石桌上画线路图。
新旧的交汇处
叁十岁的小赵第一次被师父带进巷子时,总觉得走错了路。这个在写字楼里用惯消毒湿巾的年轻人,现在却能面不改色地坐在掉漆的长条凳上,学老师傅用筷子头蘸酒在桌上画图纸。上周他设计的泵阀密封圈,灵感就来自面馆那口严丝合缝的老砂锅。
暮色渐浓时,巷口修表铺的台灯亮了。七十岁的徐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镊子尖在齿轮间轻盈穿梭。叁个放学的男孩扒着橱窗看得入迷,他们或许还不懂,这条被戏称为洛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将来也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的某个坐标。
当隔壁商场霓虹灯透过梧桐叶隙洒下来,巷子里飘起淡淡的烟草味。没有人组织,胡琴声却从某扇木门后悠悠传来。老陈端着茶缸靠在竹椅上,看年轻人在巷子口犹豫片刻,终于跟着烤红薯的香气走进来——就像四十年前,他父亲带他走进这条男人常去的洛阳小巷时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