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做服务的小巷子,即墨小巷服务生活
那天下午闲着没事,我拐进了即墨老城那条熟悉的小巷。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墙角探出几丛野草,阳光斜斜地照在斑驳的木门上。这条即墨做服务的小巷子啊,总让人想起小时候外婆家隔壁的那条弄堂。
巷口修鞋的老张正戴着老花镜给皮鞋换底,手里锥子穿针引线稳当得很。“这天热得,鞋底都开胶喽。”他抬头看见我,顺手递过小板凳。其实我鞋子没坏,就是习惯在这儿坐会儿。老张在这巷子修了二十多年鞋,谁家孩子该换学步鞋,谁经常跑业务费鞋跟,他心里都门儿清。
巷子里的烟火气
再往里走,王阿姨的裁缝铺飘出熨斗的蒸汽味。她边踩缝纫机边和客人聊天:“你这裤脚放两寸正好,现在不兴太长的。”隔壁理发店的推子声嗡嗡响着,老师傅拿着剪刀的手依然很稳。这些手艺人不紧不慢的,倒让整条巷子透着种踏实劲儿。
要说这即墨小巷服务生活,还真离不开这些老店铺。拐角那家五金店,老板总能从密密麻麻的抽屉里找出你要的螺丝型号;对面开锁配钥匙的师傅,经常帮邻居临时照看放学的小孩。巷子深处还有家修表铺,老师傅戴着寸镜修理老座钟的样子,像在对待什么宝贝。
傍晚时分,巷子突然热闹起来。下班的人顺路来取修补的衣物,主妇们拎着菜在杂货店前聊天,放学的小孩趴在文具店柜台挑橡皮。炊烟从各家窗户飘出来,混着饭菜香。这时候你会发现,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其实是整片社区的血脉。
住在巷尾的李奶奶说,她在这条巷子住了四十年。“以前哪有这么多超市商场,缝补修补、修鞋配钥匙,都在巷子里解决。”她慢悠悠摇着蒲扇,“现在虽说方便了,可我还是喜欢在这儿转悠,这些老邻居懂我要啥。”
天色渐暗,巷子里亮起暖黄的灯。修表铺的老师傅收拾工具准备关门,临走前还把门口扫了扫。我站在巷口回头望,忽然觉得这条即墨做服务的小巷子像什么呢?像外婆的针线盒,看着不起眼,需要时总能找到合适的针头线脑。
现在城里到处是闪亮的商场,手机点一下什么都能送到家。可有些东西,还真得在这种巷子里才找得到。不只是修补物件,更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度。老张知道我给你修鞋会多缝几针,王阿姨记得你习惯的裤长,这种默契,是算法算不出来的。
月亮爬上屋檐时,巷子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那家二十四小时便利店还亮着灯,像在守候晚归的人。我踩着月光往外走,心里却盘算着明天该把家里那把有点松动的椅子拿来给木匠看看。这条即墨小巷服务生活,明天还会继续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