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100米内附近的人,兴宁百米周边邻里
这几天闲着没事,我总爱在兴宁老城区转悠。说来也怪,在这片住了十几年的地方,百米之内的人和事,好像熟悉又陌生。
巷口修鞋的陈伯还是老样子,每天雷打不动七点出摊。今早我路过时,他正低头给一只棕色的皮鞋钉掌,锤子敲得邦邦响。看到我,他抬头笑了笑:“后生仔,今日这么早?”就这一句平常问候,却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虽然天天照面,却从没真正聊过天。
百米内的烟火气
再往前走两步,是李阿姨的杂货铺。店面不大,东西摆得满满当当。她记性特别好,谁家缺酱油少醋,她都门儿清。昨天隔壁栋的王奶奶来买鸡蛋,李阿姨顺手就帮她挑了最新鲜的那盒:“这批蛋好,给您孙子煮水煮蛋最合适。”王奶奶乐得直点头。
这种默契,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住在兴宁这片的老邻居们,彼此之间有种不用明说的关照。有时候晾在楼下的衣服突然下雨,等你匆匆赶回家,发现早有人帮你收好了;有时候家里临时缺棵葱,敲敲隔壁门就能解燃眉之急。
想起上周在小区健身区碰见的张叔,他边活动筋骨边和我唠嗑:“现在年轻人啊,住对门都不认识。哪像我们当年,整条街谁家炖肉,香味能飘半条巷子。”他说这话时,手里转着健身球,眼神里有些怀念。
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确实,现在大家进出都匆匆忙忙,见面顶多点个头。可仔细想想,其实邻里之情还在,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
前几天晚上我家突然停电,正发愁呢,对门的小伙子听见动静,主动拿着手电筒过来帮忙检查电闸。问题解决后,我们站在楼道里聊了会儿,才知道他是刚搬来的程序员,平时工作忙,早出晚归的。“总算和邻居说上话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在这住了叁个月,还是第一次和邻居聊天。”
你说,这不就是兴宁百米周边邻里的可爱之处吗?表面上看大家各忙各的,真遇到事儿的时候,那种热乎劲儿一下子就回来了。
菜市场卖菜的刘姐也是个热心肠。今早我去买菜,她一边称重一边提醒:“这菠菜嫩,回去得赶紧吃。明天有新到的豆角,你妈不是最爱吃你做的豆角焖面吗?”我愣了一下,才想起半个月前随口提过这事,没想到她一直记着。
住在兴宁这片,最让人舒服的就是这种被记得的感觉。你知道在百米范围内,有人认得你,晓得你的喜好,偶尔还会惦记着你。这种感受,在偌大的城市里显得特别珍贵。
黄昏时分,我常看到几个老邻居坐在巷子口的石凳上闲话家常。谁家孩子考上学了,哪家的媳妇生娃娃了,这些家长里短在夕阳里慢慢流淌。虽然我很少加入他们的谈话,但每次路过,心里都会泛起一丝暖意。
或许这就是兴宁100米内附近的人最真实的生活图景——不需要刻意经营,却在日常的擦肩而过中,慢慢织就了一张温情的网。在这张网里,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个结点,既独立又相连。
明天早上,我打算再去陈伯那儿坐坐,听听他讲这巷子里这些年来的变化。说不定,能听到更多对于兴宁百米周边邻里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