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100元小胡同,沅江百元小巷游
沅江边上藏着不少有趣的地方,今天咱们就聊聊这条挺有意思的小胡同。说是胡同,其实更像是老城区脉络里的一条毛细血管,窄得只能容两个人并肩走。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墙角探出几枝野蔷薇,洗衣声和说笑声从木门缝里飘出来——这就是花100块钱能溜达大半天的沅江百元小巷游。
巷口修鞋的老陈在这儿坐了二十年,他边敲鞋钉边念叨:"从前这巷子冷清得很,现在倒好,周末来的年轻人比麻雀还多。"确实,我上次来就遇见个戴渔夫帽的姑娘,举着手机在拍瓦当上的小猫。她告诉我,在这巷子里花100元能吃到叁种地道小吃,还能带走两件手工小物件。
百元预算的惊喜发现
要说这沅江100元小胡同最吸引人的,还得是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老手艺。李记铁铺的老师傅打铁时火星四溅,定制的铜铃叁十元一个;往前走七步,豆腐坊的老板娘正点着卤水,五块钱能买叁块刚出锅的豆干。我在剪纸铺子前停了脚,王奶奶的手像变戏法似的,红纸转几下就变成活灵活现的鲤鱼。
中午在巷子中段的饭馆吃饭,老板推荐了当季的菱角炒肉片。结账时他笑着说:"很多人专门来找我们这种巷子里的老味道,你们说的那个沅江百元小巷游,其实最关键的不是花多少钱,是能看见咱们平常日子里的样子。"这话让我想起刚才在旧书店,老板非要把多找的五块钱塞回我手里。
转过弯遇到个卖竹编的摊子,老师傅正在编簸箕。他手里的竹篾上下翻飞,说这手艺跟这条巷子差不多年纪。"现在年轻人来逛,拍拍照挺好,要是能带个竹蜻蜓回去,也算没白来。"我花十五块钱买了只竹蝴蝶,翅膀真的会颤。
快到巷尾时飘起雨丝,躲进茶馆歇脚。老板泡着本地的黑茶说:"雨季时最好,坐在窗边能看见雨滴串成珠帘。"临窗那桌上海来的游客,正比较着刚淘到的扎染布和木雕,说在别处花叁倍价钱也买不到这么有意思的物件。
雨停时太阳已经西斜,青石板映着金黄色的光。修鞋摊老陈正在收摊,看见我就说:"明天早点来,早晨的巷子才好看,炊烟都是青瓦色的。"我捏着口袋里剩下的二十块钱,想着下次要带朋友来——这沅江100元小胡同啊,就像老陈纳的千层底,看着普通,走起来才知道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