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约附近学生500一次,登封学生约见500一次
这几天在登封大学城附近,总能看到些小广告贴在电线杆上,写着"登封约附近学生500一次"这种话。说真的,第一次看见的时候我还纳闷,这到底是要约学生做什么?补课?家教?还是别的什么活儿?
后来跟住在附近的朋友闲聊,他笑着说我想太多。"这不明摆着嘛,就是有些学生缺钱,周末陪人逛少林寺当导游。前两天我表弟还接了一单,带着一家叁口爬嵩山,讲解得比专业导游还详细。"
藏在数字背后的故事
我这才恍然大悟。想想也是,现在学生找个像样的兼职不容易。快餐店时薪才多少?要是周末能挣个五百块,确实挺划算的。不过话说回来,这"登封学生约见500一次"的说法,乍一听确实容易让人想歪。
认识个叫小雨的大叁学生,她倒是挺坦诚的。"刚开始我也觉得别扭,后来发现其实就是陪外地游客逛逛。上周末带了个从广州来的阿姨,她儿子在登封工作忙没空陪着,我就领着她走了趟中岳庙,讲了讲封禅文化。阿姨听得可认真了,临走还多给了我两百块红包呢。"
这种事儿在登封好像越来越普遍了。本地的学生们熟悉景点历史,又能说会道,陪游的时候还能讲讲课本上学不到的地方传说。比起正规导游,他们收费灵活,时间也自由,特别受那些不喜欢跟团的散客欢迎。
不过这种"登封约附近学生"的约定,基本都是口头协议,没什么保障。有个学生跟我抱怨,上个月遇到个客人,说好八小时,结果逛到下午就找借口提前结束,只肯付一半的钱。"就当交学费了,"他苦笑着说,"下次得先收定金。"
现在这种"登封学生约见500一次"的现象,说到底是供需双方的自然选择。游客想要个性化服务,学生需要灵活赚钱,两厢情愿。只是这种藏在模糊表述下的交易,始终游走在灰色地带。
看着那些贴在墙上的小广告,我突然想到,要是能有个正规平台来对接这些需求该多好。既能让学生的劳动得到保障,又能让游客玩得放心。不过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这种随性的见面方式,本来就是图个方便简单。
傍晚时分,我又路过大学城,看见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举着牌子,上面写着"少林寺一日陪同"。看来这"登封约附近学生"的生意,已经从地下走到了阳光下。只是不知道那些写着500一次的小广告,什么时候才能换成明码标价的陪同服务。
也许再过段时间,这种学生陪游会变得像家教一样普通。到那时候,"登封学生约见500一次"这样的说法,就不会再让人产生误解了。毕竟在登封这样的旅游城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赚点生活费,顺便推广家乡文化,确实是件挺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