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一夜倩找附近的女人,安谧一宵倩寻周边女性
夜里十一点,小区渐渐安静下来。路灯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投下昏黄的光晕,刚下过雨的空气里带着泥土的味道。李倩站在阳台上,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她正在翻看附近的人动态。
这年头大家都习惯把心事藏起来,可深夜的朋友圈却像卸了妆的脸,特别真实。隔壁栋的王阿姨发了张炖汤的照片,配文说儿子加班还没回来;斜对面那栋总穿白裙子的姑娘,破天荒发了段文字:“有时候真想找个人说说话”,下面定位显示就在五百米内。
每个失眠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说来也怪,白天大家都行色匆匆,电梯里碰见顶多点个头。可到了深夜,那些平日里擦肩而过的面孔,突然变得鲜活起来。李倩想起上个月,也是这样的夜晚,她发烧到38度5,家里没退烧药。实在没办法,在小区群里发了条求助信息。
没想到叁分钟不到,住楼下的张姐就敲响了门。不仅送来退烧药,还端着一碗刚煮好的小米粥。“一个人在外打拼不容易,”张姐说,“我女儿和你差不多大,也在别的城市。”那天晚上,李倩喝着温热的小米粥,突然觉得这个住了两年的小区,第一次有了温度。
其实很多人和李倩一样,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到家里,连对门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可内心深处,谁都渴望能有个说得上话的人。特别是遇到烦心事的时候,那种孤独感特别强烈。
现在李倩养成了习惯,每晚睡前都会刷一刷附近动态。不是刻意要结交谁,就是想知道,在这片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还有哪些和自己一样的夜归人。有时候看到有趣的分享,她会点个赞;遇到明显情绪低落的,留句温暖的评论。渐渐地,她发现好几个熟悉的头像经常出现,虽然没见过面,但彼此已经形成了默契。
上周五晚上,李倩加班到十点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走到小区花园时,看见长椅上坐着个熟悉的身影——是常在深夜发读书笔记的那个姑娘。两人相视一笑,自然地聊了起来。原来姑娘是出版社编辑,也经常加班。那天晚上她们在长椅上聊了半小时,对于工作,对于生活,对于在这个城市打拼的点点滴滴。
自从那晚之后,李倩对“附近”有了新的理解。物理上的距离很近,心理上的距离却可以很远;反过来,当心灵的距离拉近时,物理距离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现在她依然会在深夜翻看附近动态,但不再只是旁观,而是真的试着去连接。
昨晚她又看到那条动态:“安谧一宵倩寻周边女性”,忍不住笑了。这大概就是现代都市人特有的社交方式吧——在保持适当距离的同时,又渴望真实的连接。就像今晚,她正考虑要不要给那个总发烘焙照片的邻居留言,问问她周末要不要一起喝下午茶。
窗外,月亮从云层里探出头来。李倩关掉手机,准备洗漱睡觉。明天还要上班,但想到这个小区里还有那么多未曾谋面的“熟人”,她觉得,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自己其实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