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附近学生约叁小时百人
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大家在讨论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沁阳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这个说法像阵风似的传开了。说实在的,我刚听说时也琢磨了半天,这到底是个什么活动呢?后来问了几个当地朋友才弄明白,原来就是年轻人自己组织的周末兴趣小组。
那天路过文化广场,恰好碰上他们在办读书分享会。好家伙,乌泱泱坐满了人,我数了数差不多真有一百来号。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讲到《平凡的世界》,边说边比划,台底下不时爆出掌声。隔壁画架旁围着十几个学生在写生,颜料盒摊开一地,有个女生画到一半突然喊:“等等,我天空的蓝色调稀了!”周围人都笑着给她递颜料管。这种热火朝天的劲儿,让我想起自己大学时在社团抢最后一块画板的日子。
叁小时能发生什么
你可能觉得叁小时能干嘛?吃顿饭?看场电影?但在这儿,叁小时够他们排完半出话剧,学会叁首吉他弹唱,甚至组队完成编程挑战赛。我在手工区看见个扎马尾的姑娘,她举着刚做好的黏土雕塑直蹦跶:“原来我也能捏出像样的兔子!”那种发现新大陆的表情,比中了彩票还开心。
其实细想想,附近学生约叁小时百人这样的活动能火起来,多半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太需要这样的空间了。平时上课、写作业占据大部分时间,好不容易有个周末,谁不想找点有意思的事做?再说了,自己一个人宅着多没劲,这么多人凑一块儿,随便聊聊都能碰撞出新想法。
有个大二男生边整理无人机零件边跟我说,他在这儿认识了不同专业的同学:“上次和机械系的组队,他们把传感器改装了下,现在我的无人机避障灵敏度翻倍了!”他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手上还在调试螺旋桨。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在课堂里还真不容易碰到。
不过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组织方式。既没老师盯着,也没学生会催着,全凭大家在群里自发接龙。上周要办传统文化体验,不到两天就凑齐了会书法的、懂茶道的、甚至还有能来段京剧的。现场看到穿着汉服教茶艺的女生,她斟茶时袖口拂过青瓷茶杯,那架势还真像那么回事儿。
现在每次经过那片广场,我常会多望几眼。有时是街舞社在排新动作,有时是辩论队在模拟交锋。那些年轻面孔在夕阳里格外生动,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二十岁时的模样。或许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永远充满尝试的勇气,永远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转眼叁个月过去,这个由沁阳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发起的活动,已经衍生出读书会、手工社、科技小组等七八个分支。昨天看到他们新贴的海报,这次要搞户外写生,报名链接刚发出去十分钟,百来个名额一抢而空。我站在海报前笑了笑,这些年轻人啊,总能把平凡周末过成冒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