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约附近学生500一次,附近学生约见500元
最近在宝鸡的街头巷尾,总能听见有人在讨论这个话题——宝鸡约附近学生500一次。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难道现在的大学生都这么缺钱了吗?
前几天在人民街吃擀面皮,隔壁桌两个穿着校服的男生边吸溜着辣子油边闲聊。戴眼镜的那个压低声音说:“你知道机械系那个谁吗?最近在搞这个附近学生约见500元的事…”我心里一沉,筷子上的面皮差点掉进碗里。
事情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发现原来这根本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交易。我表姐家孩子在文理学院读书,他说最近有个校企合作项目,就是帮本地公司做市场调研。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着调研问卷去公司做访谈,每次正好补贴500元交通伙食费。这不,传着传着就变味了。
想想也挺无奈的。现在的人听到“学生”“500元”这样的字眼,第一反应总是往不好的方面想。其实很多大学生都在正儿八经地做兼职,给小学生辅导功课,或者在咖啡店打工。我邻居家闺女每周都去陈仓老街的茶馆弹古筝,时薪也不低呢。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宝鸡约附近学生500一次的说法能传得这么广,也确实反映了一些问题。现在找工作不容易,很多学生都想找点来钱快的门路。但真要碰见那种不靠谱的邀约,可得擦亮眼睛。去年就听说有学生轻信了高薪兼职,结果被骗去做传销,好不容易才被解救出来。
其实在宝鸡这样的城市,正经的兼职机会还真不少。比如石鼓山的景区导游,或者青铜器博物馆的志愿者,虽然报酬没那么高,但既能长见识又能赚点零花钱。我侄子去年暑假就在法门寺做讲解员,现在说话都比以前利索多了。
说到这个附近学生约见500元的事儿,我倒觉得公司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是好事。但最好通过学校官方渠道来组织,省得惹人误会。我们宝鸡的高校也不少,文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学校要是能和公司建立正规的合作平台,既安全又靠谱。
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也经常利用周末去帮农贸市场做普查。虽然一天就赚五十块钱,但拿着调查表挨家挨户敲门的时候,学会了怎么和人打交道。这些经历到现在都受用。现在的孩子条件好了,但踏踏实实做事的态度不能丢。
最近气温骤降,走在经二路上能看到好多学生抱着书本往图书馆赶。看着他们裹着羽绒服匆匆走过的身影,突然觉得也许我们该对年轻人多点信任。要是真有什么不合适的宝鸡约附近学生500一次的情况,学校和社会也不会坐视不管。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困惑。我们那时候为了五十块钱奔波,现在年轻人面对五百块钱的机会,关键是要守住底线。无论是学习还是打工,都得对得起自己寒窗苦读的这些年年。
明天又要去人民街那家店吃擀面皮了,说不定还能听见学生们在讨论新的兼职机会。不过下次再听到什么传闻,我一定要先弄明白再说。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很多事情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