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做大活的地方,宣城好工作好去处
最近常听人念叨“宣城做大活的地方”,这话听着朴实,却道出了大伙儿心里最实际的期盼。什么叫大活?说白了就是能养家糊口、干得长远的好工作。走在宣城街头,能感受到这座古城正在悄然变化。
城南工业园里的厂房亮着彻夜的灯,流水线上工人们手法熟练地组装精密零件。老张在汽车配件厂干了五年,从普通操作工升到班组长,他说:“别看这活儿要细心,但订单稳定,季度奖金从来没拖欠过。”他打算明年把媳妇也介绍来厂里做质检,两口子一块儿奋斗。
转型中的机遇
传统产业在升级,新兴领域也在冒头。经开区那边新开了电商产业园,有个“90后”团队在做山货直播,把宣城的笋干、香菇卖到全国各地。负责人小林边打包包裹边说:“当初回乡创业心里也没底,现在每天发两百多单,还得再招两个打包工呢。”他擦了把汗笑道,这算不算咱宣城的“好工作好去处”?
要说工作机会,不能不提文旅这盘棋。敬亭山脚下的民宿管家小徐原来在合肥做销售,现在每天帮游客规划路线、介绍本地风物。她翻着入住登记本说:“旺季时忙得脚不沾地,但看着客人喜欢咱宣城,心里特踏实。”这样的岗位在景区周边越来越常见,既留住了年轻人,也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其实找工作这事儿,就像找对象,得双方都合适。开发区人力资源市场每周叁的招聘会,总能看见公司代表和求职者聊得热乎。某科技公司的人事经理坦言:“我们更愿意用本地人,稳定、对家乡有感情。”他指着展板上的岗位说,数控操作工月薪能到六千,还包食宿。
傍晚时分,宛溪河边的步行华灯初上。几个刚下班的年轻人坐在长椅上闲聊,他们说比起漂泊在外,更想在家门口找个“宣城做大活的地方”。其中戴眼镜的小伙子推了推眼镜:“我学机械的,上个月应聘成功了开发区那家新能源公司,下周一正式上岗。”语气里带着对明天的期待。
老城区改造后的商业街飘着茶香,茶叶店老板正在教新来的店员分辨毛峰等级。这份工作需要耐心,但老板说:“手艺活越做越精,还怕没好前程?”街对面新开的物流分拣中心正在培训员工,传送带嗡鸣声里,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或许真正的“好工作好去处”,不单是工资条上的数字,更是那种能让日子越过越敞亮的感觉。当暮色笼罩敬亭山,写字楼、车间、店铺里的灯光渐次亮起,这座城市的脉搏,正随着每个劳动者的节奏稳稳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