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喝茶上课群,平湖品茶学习小组
前几天刷朋友圈,看到老张发了张照片:青花瓷杯里茶汤清亮,旁边摊着本笔记,配文“在平湖喝茶上课群,又学了个新知识”。我心里嘀咕,这年头,连喝茶都这么卷了吗?
出于好奇,我私信问了老张。他很快回复:“你来试试就知道了,跟我们想的不太一样。”他顺手把我拉进了那个叫“平湖品茶学习小组”的群。进去一看,群里正聊得火热,不是在讨论茶叶价格,而是在分享怎么用刚学的冲泡方法,让家里那罐普通的龙井更好喝。
不只是喝个茶味儿
周末下午,我按地址找到地方。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茶舍,就是小区里一个向阳的客厅,几张木桌,十几个人围坐。组织者是位温和的李老师,他没急着讲茶道礼仪,而是先给每人发了一小包茶叶。“今天咱们就从手里的这包茶开始,”他笑了笑,“大家都先闻闻,看能闻到什么?”
有人说有青草香,有人觉得像炒豆子。我闻了半天,憋出一句:“好像…有点香。”大家都笑了。李老师也跟着笑:“这就对了!感觉没有对错,我们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才是最真实的。”这种开场,让我一下子放松下来。
那个下午,我们真的像学生一样“上课”。但不是被动听讲,而是一起动手,看着热水冲入杯中,茶叶如何舒展,茶汤颜色怎样变化。李老师会穿插讲点小故事,比如这种茶为什么做成卷曲的形状,那种茶又为啥怕闷泡。我忽然发现,原来喝茶不光是解渴,还能这么有意思。
几次活动参加下来,我渐渐明白了这个“平湖喝茶上课群”的魅力。它把“学”和“做”捏合在了一起。我们不仅仅是在品茶,更像是一起在摸索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比如,有次讲茶叶保存,大家就纷纷吐槽自己把好茶放冰箱串味的惨痛经历;讲到不同水质对茶的影响,第二天就有人兴奋地分享用不同矿泉水试泡的对比结果。
群里最活跃的王姐说,她以前总觉得茶道高深,不敢碰。在这里泡了几次,现在家里来客人,也能从容地泡上一壶了。“关键是,这里没人箩耻诲驳别你手法标不标准,大家关注的是茶好不好喝,开不开心。”
这种氛围下,学习成了很自然的事。为了弄明白为什么自己泡的茶总带着苦涩,我会主动去翻资料,然后在群里和大家讨论。那个“平湖品茶学习小组”,不知不觉成了我们分享生活小发现的地方。老张甚至在群里晒过他按课堂方法养的一盆茉莉花,说是要尝试自己窨制花茶。
如今,周末去“上课”成了我的一个习惯。看着窗外的平湖,手里一杯自己精心冲泡的茶,听着大家闲聊与茶叶有关的趣事,那种感觉,特别踏实。它不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更像是在繁忙生活里,给自己找到的一个透气口。
也许,最好的学习就是这样吧——它不给你压力,却让你忍不住想去了解更多;它不设定标准答案,却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收获。在这个独特的课堂里,我们品尝的不仅仅是茶的滋味,还有那种在一起慢慢变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