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应城微信附近人叁小时300元

发布时间:2025-11-06 03:15:34 来源:原创内容

最近在应城,总能看到“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这样的信息在朋友圈里若隐若现。说实话,第一次刷到的时候,我盯着手机愣了半晌——这到底是个什么路数?

午休时和同事老张聊起这事,他端着茶杯直摇头:“你这就不懂了吧?我表弟上个月也好奇加了个人,转了五十定金,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压低声音,“对方发来个定位,说在建设路桥底下第叁棵槐树旁边等,他到那儿转了叁圈,连个人影都没见着。”

那些年我们交过的“学费”

老张这话让我想起邻居小王。那天下着毛毛雨,他兴冲冲地说约到了“附近的人”,非要拉着我壮胆。我们按对方要求买了张叁百块的购物卡,在人民广场转了整整四十分钟。最后对方发来条语音:“再转两百保证现身”,我俩对视一眼,默默删了对话框。

这种事情在应城还真不少见。有时候是直接要红包,有时候是要你帮充话费,花样百出。我算过一笔账,要是真像广告里说的“应城微信附近人叁小时300元”那么靠谱,那对方一天接叁单,月入都快赶上白领了。

楼下便利店老板娘说得实在:“这年头,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真要这么容易赚钱,人家早闷声发大财去了,还会到处发广告?”她边说边给顾客找零,“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就是太心急。”

藏在屏幕后面的猫腻

后来我跟在派出所工作的发小吃饭,聊起这事。他放下筷子直叹气:“上个月我们就处理过两起,都是打着‘附近的人’旗号,收了钱就拉黑。”他掏出手机给我看截图,“你看这个,头像用网红照片,朋友圈都是高档场所,其实滨笔地址根本不在湖北。”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个受害者居然在转账备注里写的是“劳务费”。发小苦笑着说:“这钱真要追回来,还真得费番周折。”

现在想想,那些标榜“应城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的广告,多半是抓住了某些人的心理——既想省事,又抱着侥幸。就像老王说的,他明明觉得不对劲,还是忍不住想试试:“万一是真的呢?”

可这世上啊,往往就是“万一”最害人。我认识个开网吧的老板,他说常有小年轻来他这儿,专门开机器就为了蹲守“附近的人”。有次听见两个小伙嘀咕:“再等十分钟,不行就撤。”结果他们在冷气十足的网吧里,硬是耗掉了整个下午。

这些事情听得多了,我倒琢磨出点门道。这些套路之所以能屡屡得手,不就是因为我们总习惯把屏幕那头的人想象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吗?

昨晚散步经过护城河,看见几个中年人坐在石凳上刷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们脸上。不知道他们当中,有没有人正在搜索“应城微信附近人叁小时300元”这样的关键词。河风吹过来,带着夏日特有的潮湿气息,我突然觉得,或许我们缺的不是那叁小时的陪伴,而是放下手机,认真看看眼前这片夜色。

今天早上买豆浆时,又听见两个学生在讨论类似的事。一个说新加了“特别靠谱”的人,另一个急着提醒要小心。我看着他们年轻的脸庞,心想有些道理,可能总要自己经历过才明白。

豆浆机嗡嗡作响,老板娘麻利地装袋。生活就是这样,热气腾腾的真实,永远比屏幕里虚虚实实的承诺来得踏实。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