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做服务的小巷子叫什么,临清服务小巷名称
那天路过临清老城区,正好碰见几位游客围着本地老人问路。一位穿花衬衫的大姐特别着急:“听说这儿有条专做传统服务的老巷子,转了叁圈都没找着门牌!”老人家眯眼笑着,伸手指向青砖墙夹着的一道弯弯绕绕的巷口:“找礼士胡同啊?往前二十步,瞧见那棵歪脖子槐树就是了。”
要说这临清做服务的小巷子叫什么,老辈人准会提起礼士胡同。这条藏在闹市背后的巷子宽不过两米,两侧斑驳的木门大多挂着蓝布帘子,偶尔能听见院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我跟着那几位游客往里走,正赶上七十多岁的赵师傅在门口给邻居修铜壶。他这手艺干了五十多年,巷子里像这样的老师傅还有七八位。
老手艺的新生机
住在胡同深处的李婶原先专做传统盘扣,去年开始带着女儿直播教人做布艺。她家窗前总堆着五颜六色的丝线,说起临清服务小巷名称的来历,她放下手里的活计:“早先这儿叫狸子巷,后来教书先生说不好听,改叫礼士胡同。现在年轻人搞文创,又把我们这儿叫成‘手艺客厅’。”她笑着指指对面,“修表的老周、扎灯笼的小冯,家家都把看家本事摆在明面上。”
转角遇到的老周确实特别健谈。他的修表铺子只有五平米,玻璃柜里却摆着叁十多种工具。“现在送来的不只是机械表,还有年轻人买的智能手表。”他边说边用绒布擦着表盘,“前两天还有个北京来的姑娘,特意来找我们这几个老工匠合影。”说着从抽屉里翻出本相册,里面密密麻麻贴着与游客的合照。
往巷子深处走,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樟木香。这是从冯家灯笼铺传出来的味道,第叁代传人小冯正在院里片竹篾。他创新的生肖灯笼特别受欢迎,去年光是兔子灯就做了四百多个。“咱们这条巷子能留住人,靠的不是多精致的门面。”他手上动作不停,“是这些活生生的手艺把大家聚在了一块儿。”
天色渐晚时,我又遇见在巷口歇脚的赵师傅。他指着正在亮起的灯笼说:“这些光影投在青石板上,恍惚还是四十年前的光景。”这时有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取修补的银锁,孩子踮脚看着工作台上的工具,眼睛亮晶晶的。或许某天,这双眼睛也会记住这条巷子的温度。
离开时回头望去,暖黄的光晕从各家门槛漫出来,落在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石板上。这些藏在寻常巷陌里的坚守,或许正是老城最动人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