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通州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
这事儿说来挺让人纳闷的。前两天在菜市场听见邻居张阿姨扯着嗓子打电话,说的就是她闺女的事。"你说现在这孩子,跟同学打个电话能花八百块!整整叁个钟头啊,我这月工资才多少?"张阿姨气得直拍大腿,周围买菜的大爷大妈都竖起了耳朵。
我凑过去听了一耳朵,原来是她上初中的闺女偷偷用她手机给同学打电话,从晚上七点一直打到十点。要说现在的小孩也真能耐,叁个小时不停嘴,哪儿来那么多话聊?张阿姨掰着手指头算给我听:"平时打电话一分钟两毛,可这孩子用的是啥夜间套餐,叁个钟头愣是扣了八百!"
这事儿还真不是个例
后来我在小区物业那儿又听说,隔壁楼老李家的孩子也干过类似的事。那孩子为了跟同学讨论数学题,愣是打了两个多小时电话,话费差点上千。老李苦笑着说:"现在这孩子,解题不在草稿纸上写,非要打电话你一句我一句地聊。"
说实话,这事儿让我想起我们那会儿上学。那会儿要是想跟同学讨论功课,都是蹬着自行车直接上门,要不就是在学校就把问题解决了。现在倒好,一个电话打叁个小时,这通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儿,听着都肉疼。
我特意问了问在移动营业厅工作的表妹。她说现在初中生用手机确实是个普遍现象,有时候一个月话费比大人还高。"有些孩子会用一些特殊的通话套餐,但家长要是不清楚具体收费细则,很容易就产生高额话费。"表妹这么说的时候,还给我看了几个类似的案例记录。
孩子们到底在聊什么
后来有机会跟张阿姨家闺女聊了聊,这孩子倒是挺实在。她说那天晚上是在跟同学讨论校庆节目的排练,后来又聊到月考的题目,再后来就扯到最近看的动漫上了。"说着说着就忘了时间..."小姑娘低着头,声音越来越小。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半天。现在的孩子跟我们那时候真不一样了,他们的社交方式在变,沟通的需求也在变。但是不是非得用这么昂贵的方式呢?就像那个通州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的情况,明明可以发微信语音,可以视频通话,为啥非要抱着电话聊那么久?
我在想啊,是不是因为打电话更有真实感?能听见对方呼吸的节奏,能感受到说话时的情绪起伏。这可能是发冷冰冰的文字消息比不了的。但话说回来,叁个小时八百块,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点?
后来张阿姨想了个法子,给她闺女办了个亲情号码套餐,还约法叁章:重要的急事可以打电话,闲聊得用网络通话。这么一来,第二个月的话费就降到了几十块。
这事儿给我的感触挺深。现在科技是发达了,沟通是方便了,可怎么用、用多少,还得有个度。特别是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学会合理使用通讯工具,可能比单纯追求沟通的便利更重要。
昨儿个在小区门口碰见张阿姨,她正乐呵呵地跟闺女视频聊天呢。"现在可省心了,用网络视频,聊多久都不用心疼话费。"她这么跟我说的时候,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看来啊,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有的,关键是要找到既满足沟通需求,又不造成负担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