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那里有站小巷,汉川何处有巷子站点
那天和老张闲聊,他突然问我:“知不知道汉川那里有站小巷?”我愣了一下,这名字听着既熟悉又陌生。
说来也巧,我家就住在老车站附近。每天买菜都要穿过那条窄窄的巷子,却从没仔细想过它的名字。被老张这么一问,倒是勾起我的好奇心。
记忆中的巷子
第二天特意起了个早,慢悠悠晃到巷口。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斑驳的墙面上,卖豆浆的大嫂正掀开蒸笼,白蒙蒙的热气扑了她满脸。这条巷子不长,统共就百来米,两边挤着各式小店。修鞋的老王在这儿摆了二十多年摊,街坊邻居的鞋都在他手里打过补丁。
往里走几步,有个岔路口,往左通往老车站,往右伸向居民区。我站在路口琢磨,或许这就是“站小巷”名字的来历?毕竟它确实连着车站,又窄得很。不过街坊们更习惯叫它“车站巷子”,说起来顺口,听着也明白。
巷子尽头有家理发店,老师傅手艺好,收费也实在。我去剪头发时顺口问他:“您知道这儿为啥叫站小巷吗?”老师傅一边抖着围布一边笑:“叫惯了呗,打我学徒起就这么叫。”这话倒是在理,地名这东西,有时候就是大家叫出来的。
巷子里的烟火气
下午四点多再经过,巷子完全变了样。放学的小孩在青石板上追逐打闹,下班的人提着菜匆匆往家赶。煎饼摊前围了好几个人,葱花和面糊的香气飘得老远。
我突然想起老张的问题——汉川何处有巷子站点?这不就是吗?虽然地图上可能找不到这个名号,但在街坊们的心里,这条巷子就是最熟悉的地标。它不像新建的马路那样宽敞气派,却承载着好几代人的日常。
卖杂货的刘奶奶坐在店门口择菜,她说在这条巷子住了五十多年。“从前这儿更窄,板车都难掉头。”她指着现在的路面,“后来铺了水泥,好走多了。”说话间,几个老街坊凑过来聊天,你一言我一语,把巷子的前世今生拼凑完整。
这条汉川那里有站小巷,就像很多小城都有的那种巷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正是这样的寻常巷陌,组成了我们最真实的生活图景。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我从这头走到那头,忽然明白了什么。或许我们寻找的从来不只是某个具体的地点,而是藏在寻常街巷里的温度,是那些看似平常却值得珍藏的瞬间。
回到家给老张发了条信息:“你说的那个地方,我找到了。”他回得很快:“明早一起去那儿吃豆浆油条?”我笑着放下手机,窗外月色正好,照着那条安静的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