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那里有站小巷,日喀则有站小巷之处
日喀则的清晨总是带着点凛冽,阳光还没完全铺满扎什伦布寺的金顶,街上已经能听到转经筒吱呀吱呀的声响。我裹紧了外套,站在十字路口张望——说来奇怪,这次来日喀则,心里总惦记着个模模糊糊的念头:日喀则那里有站小巷。
这念头怎么来的,自己也说不清。或许是昨晚在茶馆里,听隔壁桌的老阿爸哼着歌谣,歌词里隐约飘过这么一句。又或许,是梦里见过某个戴毡帽的背夫,佝偻着腰消失在某个巷口。
转角遇到的风
顺着年楚河往老城区走,青石板路渐渐窄了。卖陶罐的商铺门口卧着打盹的狗,刚出炉的馍馍香气混着酥油味,把空气搅得暖烘烘的。就在绕过唐卡画室的那个转角,我突然停住了脚。
眼前是条斜斜向上的巷子,窄得两人并肩都勉强。墙头探出几枝格桑花,被风吹得直点头。巷子深处立着个模糊的人影,像是站了很久,毡帽的轮廓在逆光里显得特别沉。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日喀则有站小巷之处么?
往前凑了几步,那人影反倒往阴影里退了退。这才看清是个穿着氆氇袍子的老人,手里攥着串油光发亮的念珠。他身后是座老宅子的木门,门环上的铜锈结成了深绿色的疙瘩。
"您在这儿等人?"我试着用半生不熟的藏语搭话。老人抬眼看我,皱纹里藏着些说不清的东西。他摇摇头,又点点头,最后用生硬的汉语吐出几个字:"等太阳翻过墙头。"
这话听着像谚语,我没敢多问。只见他从怀里掏出个木碗,小心地摆在门槛旁。碗里盛着满满的青稞粒,被晨光一照,泛着温润的光泽。
门环上的温度
后来在甜茶馆歇脚时,我才从老板娘那儿听说,那条巷子叫"嘎玉夏",意思是白鹤停驻的地方。站巷老人的故事,倒比想象中简单得多——他年轻时在这巷口送走了参军的孩子,从此每天清晨都来站一会儿,摆碗青稞算是祈福,等阳光洒满木门就离开。
"站了多少年呢?"我捧着酥油茶问。老板娘往灶膛里添了块牛粪饼,火苗噼啪作响:"巷子里的格桑花谢了又开,谁还数得清哟。"
再经过那条巷子时,我特意选了黄昏。夕阳把巷壁染成蜜色,老人果然已经不在了,但那扇木门前的青石板上,留着两个深深的脚印凹痕。伸手摸那铜门环,竟还带着点白日的余温。
忽然就明白了日喀则那里有站小巷的意味。这些曲曲折折的巷弄里,藏着太多这样的等待。它们不像布达拉宫那般巍峨,也没有羊卓雍措那般耀眼,就是普普通通地存在着,像老人木碗里的青稞粒,饱满,沉默,带着生活本身的重量。
离开日喀则前,我又去了趟嘎玉夏巷。晨雾还没散尽,远远望见那个熟悉的身影依然立在老地方。这回我没上前打扰,只是站在巷口看了很久。有片格桑花瓣飘悠悠落在他肩头,他浑然不觉,专注地望着东边天际渐渐亮起来的那道金边。
回程的车上,我一直在想:或许每条古老的巷子都有自己的守护者。他们日复一日地站着,不是为了等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在守护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可能是记忆,可能是念想,也可能是时间本身。就像年楚河的水,看着静止,其实一直在流淌。